◆風雅頌★幸福心靈報 |
攀岩領導:最大障礙不是岩石而在人心 ◎吉姆•柯林斯/文 |
攀岩領導:最大障礙不是岩石而在人心 ◎吉姆•柯林斯/文
他說,攀岩是終極的教室,找得到人生每個層面的啟發與借鏡。 最近他執筆分享三十年攀爬經驗中,體會出哪些深刻的領導啟示。
我在科羅拉多州波得市長大,這裡有全世界最棒的攀岩地點與最厲害的攀岩高手。 當年我才十來歲,繼父替我報名參加攀岩訓練,我還不領情地嘀咕,「我寧願讀書。」 結果第一天上完課,我就知道,自己找到了一生的摯愛活動。 對我來說,攀岩是終極的教室,在裡面可以找到人生每個層面的啟示,包括企業、管理、領導和科學研究在內。 這種運動通常不給犯錯的人第二次機會——死亡終結一切的學習。 但我很幸運,能從錯誤中存活,而且學到了對生活與工作都非常有用的重要啟示。 第一課 - 堅持向上爬,寧願落下也不願失敗:如何不必攻頂就獲得成功 我與友人麥特走過山徑彎道停了下來,一片壯麗的岩石擋在前方:平滑、略微外懸的銀白花崗岩壁,一道指尖大小的薄縫穿過中間。 「你看,這就是我把這條路線叫做水晶球的原因,」麥特指著岩壁上方,離我們50呎、棒球大小的一處石英岩握點。 我們向上拋出繩索,我開始攀爬,希望能來個現場首攀(on-sight),首攀是指在沒有任何路線資料下,第一次爬就成功完攀,一次也沒有墜落。 首攀的人只有一次機會,萬一搞砸,落到繩索上,便再也不能稱為首攀。 距離水晶球還有十呎,我的腳開始不穩,踢落了許多小石頭。 我彎緊大拇指,雙手勾住一處凸起的岩壁,心裡只有一個念頭:「手指頭的重量再減輕一點點就好了……。」 首攀的興奮,讓我加重施壓,每個岩點都抓得太用力,就像緊張過頭的跑步者,起跑衝刺太快。 「深呼吸,吉姆,你要放鬆,」麥特的聲音讓我稍感鎮定。 我慢慢放鬆手指,調整呼吸,但心念還在翻滾,「一出錯就再也沒機會……,但就算這一步走對,還是沒把握有足夠的力氣爬到水晶球……,如果到不了那裡,就無法將繩子掛入下個保護點來固定…,我應該下墜多遠?……」猶疑中,時間一分一秒地流失。
右手水平側拉,左腳移向壁緣。 糟糕,應該用左手去抓壁緣才對,我把身體朝左方移去,想抓住任何凸起的岩壁或石頭,好讓右手趕快往上挪,再用左手抓壁緣。 我把右手手指壓在一塊朝下的岩角上,但這種角度很難側拉。 眼前,我的成功機率不到20%: 如果繼續行動,勢必會墜落,一落就是三十呎; 就算真能往上爬,在沒有另個岩栓扣住繩索的保護下,爬得愈高,墜得愈深。 「下降!」我對麥特大喊。 「不!」他大叫,「你只剩三組動作就到水晶球,你一定到得了!」 「下降!」我再喊了一次。 說完,我就鬆了手,控制良好地沿繩下墜。 我懸在繩索上大約十分鐘,逐漸恢復體力,然後盪向岩壁,這次我抓住了每個握點,順利地爬上山頂。 這當然不能算是完成首攀。 儘管同一天稍晚,我再度挑戰那條路線,從下方攀爬而上,一口氣完成攻頂,但無論這次再成功,我知道我還是失敗了。 不是敗在行動,而是敗在心態。 因為,就在應該全力以赴的一刻,我竟然鬆手放棄,我其實選擇了失敗(failure),而不是落下(fallure)。 失敗與落下。 兩者之別異常細微,卻又意義重大。 落下時,你雖然無法攻上山頂,卻始終沒有放棄。 落下是你的人掉了下去,失敗卻是你的心已經放棄。 爬到落下去,代表你曾經全力以赴向上爬——即使成功的機率不到20%、10%甚至5%。 你毫不保留,用盡每一分的心智與體力,你絕不替自己找藉口,就算再多的害怕、痛苦、胃液翻滾和不確定,你還是要求自己百分百演出。
我們只有在選擇落下,而非失敗的時候,才會發現自己真正的極限。 沒錯,我只有不到20%的機率可以爬到水晶球那裡,但因為我選擇了放棄,我再也無從確定實際的結果會是什麼。 或許我還可以使出其他本領,或許我還有力氣多做一組動作,又或者正如我後來發現,下個握點其實很容易抓穩。 難就難在這裡。 首攀(或者人生)的過程裡,你並不曉得下個握點抓起來困難或容易。 也正是其中的曖昧不定,使人難以全力投入。 我的一位人生導師,設計大師莎拉里托登布爾(Sara Little Turnbull)曾經送我一幅壁掛,上面寫著一句她在一九九二年產業設計基金會演講時的名言:「如果不盡力一試,你不會知道極限在哪裡。」
她告訴我,她有些最好的設計概念,便是在快要失敗,卻又不肯就這樣放棄的那一刻誕生的。 當然,大部份快要失敗的設計,最後還是失敗了。 但偶爾總會有一次,因為不肯放棄,她把自己推向全然不同的新境界,非凡的創意就此產生。 「這就是突破,」她說,「你必須走到失敗的邊緣,激勵自己堅持下去,就會走出不一樣的境界。」 這些年研究卓越企業,讓我看見最優秀的領導人如何本能地領悟這個道理。 例如,金百利克拉克的執行長史密斯為了幫助公司躍向卓越,面對「落下vs.失敗」的抉擇時,就做出了關鍵的決定。 史密斯深知,疲軟不振的金百利要改頭換面,最好的機會就在消費用紙領域。 為了展現破釜沈舟,誓不回頭的決心,他決定把傳統的工業用紙廠全部出售,再把資金投入消費用紙,正面迎戰史谷脫、寶鹼等大敵。 華爾街嘲笑他,財經媒體也不看好,但最後,金百利翻身成為全球消費用紙業的龍頭廠商。 史密斯很清楚,通往成功的唯一路徑,就在於全力以赴,寧願落下也不放棄。 現在的我,將人生視為一連串落下或失敗的抉擇。 如同首攀一樣,人生的下個握點往往模糊難辨,這種模糊性讓我們退縮,無法全力以赴,於是我們在心裡認輸,鬆了手,我們寧願控制得當地落下,也不願冒著可能摔落更深的風險,繼續向上攀爬。 但不管創立新事業、出版新書或者嘗試新設計,墜落絕少代表毀滅。 最重要的是,發現自己真正極限的唯一方法,便是勇敢地走向墜落,而非失敗(go to fallure, not failure)。 我今年四十五歲,抓住石頭引體向上的動作,做來已不再像二十歲時那麼強勁有力。 然而這些年來,我深深領悟,體力上的流失,可以用心智力量的增長來補強。 所以我繼續行走在窮山絕壁之間,尋找落下的機會。 我甚至重新定義了「成功」的條件——不必非得登上頂峰,重要的是我有沒有全心投入。 最近一次攀岩之旅,我沒有一條路線順利完成攻頂,但那卻是我歷來攀岩最成功的經驗之一,因為每次嘗試都勇敢地向上爬,堅持爬到落下。 回家的路上我很高興,那天,我的意念是堅強的,不像多數日子裡那麼軟弱。 因為,攀岩不是為了征服岩石,而是為了征服我們自己。 這也正是我們要勇於爬到落下的原因。 第二課 - 區分機率與後果:如何了解真正的風險,獲得成功並保住性命 但有時,讓自己爬到摔了下去,不但不英勇,反而是愚行。 一九七五年夏天,一個名叫大為布維西的年輕攀岩家看上了波得市南方山區峭壁上,一片無人攀登過的美麗岩石。 這一帶多年不曾有任何攀岩好手來爬,主因不在難度高,而是岩壁上缺乏天然保護點。 布維西看不到任何裂罅可以塞入固定岩楔,只見峭壁先是垂直升起約五層樓高,佈滿了礫石與銳角,然後才向後略縮為85度的岩壁,上面好像有較大的抓握點。
爬到了50呎,他才驚慌地發現,上面的岩壁其實比下面更難攀爬,幾乎沒有放岩楔的裂罅。 經過幾千年雨水洗磨的岩石表面,又光又滑,連抓握點也找不到施力的角度。 一旦落下,他會直墜60呎,摔到地面散亂的一堆巨石上,當場送命。 這算不算危險狀況? 對布維西來說,這還算不上危險,墜落的後果當然很嚴重,但他會墜落的可能性卻是近乎零。 因為當年的布維西,是個正值巔峰的攀岩天才,這條路線有如一個謎題,讓他很想解開,卻不會特別困難。 假如布維西讓落崖摔死的可能在自己腦中發酵,他也許早已送命,但他並沒有這麼做,因為他能夠區分落崖的可能性與落崖的後果,而且以專注的精確度,攀上了頂端,成功開創一條新路線,名字就叫做「驚險之旅」。
一九九四年,英特爾首度發現Pentium晶片的浮點運算器,因為設計上的小瑕疵,導致除法運算的細微誤差,相當於一般的試算表使用者每用2萬7000年,就會發生一次除法錯誤。
一位數學教授在演算複雜問題時,真的碰上了誤差,這事件在網路上迅速傳開,引起媒體注意。 當年的英特爾執行長葛洛夫在《十倍速時代》書中描述,他的公司被CNN窮追猛打、被財經媒體嘲笑,更被不滿意的客戶震撼。 有天早上,葛洛夫看到了可怕的報紙標題︰「IBM決定停銷所有Pentium電腦」。 最後,英特爾被迫拿出4億7500萬美元來補救,金額相當於全公司半年的研發預算,或五年的Pentium廣告支出。 正確區分機率與後果,是創業者的成功關鍵。 我在史丹福大學商學研究所任教時,許多學生因為無法掌握其中差別,限制了自己的選擇。 有個學生跑到我的辦公室說,「我真的很想創業,但創業的風險這麼高,我還是去IBM上班好了。」 「要是你盡全力為自己創業,但不幸失敗,會有什麼後果?」 「我大概還是會去找工作,」她想了想。 「你找工作難不難?」 「不會太難。」 「所以對你來說,創業最壞的結果,不過就是回到現在這個原點:準備出去找工作。」 對史丹福的MBA畢業生來說,自行創業,就好像攀爬一條布滿岩釘的運動路線,成功的機率固然很低,但墜落的後果更是微乎其微︰岩釘上的繩索會撐住她。 所以,她決定全力以赴,排除萬難,後來成功創立了自己的企業。 重點就在於,我們必須清楚區分機率與後果的差別,才能正確行動。 攀登危險路線(或走在足以毀滅個人、事業的人生處境),你應該避免讓自己爬到落下,除非已無其他選擇。 攀登已有堅固抓握點的運動路線(例如水晶球路線,或者我學生的創業計劃),你不妨接下這艱難的挑戰,面對5%的成功機率,全力以赴,寧可落下也不放棄。 第三課 - 用未來式(而非現在式)爬山:如何藉由心態的改變獲得成功 一九七八年,我迷上了一條名叫創世紀的攀岩路線。那是科羅拉多州黃金山峽谷裡,一片百呎高的平滑紅石峭壁,從來沒有人曾在這裡徒手攀登(free climbing,不借助任何外力,只利用手、腳、自然岩點完成路線的攀登)。 有一天,我看著來自東岸,身軀結實的卜萊格向創世紀挑戰。 他先爬上一處平坦的前傾岩壁,然後猛然往上一跳,他的手碰到上方岩壁,停留了一秒鐘就鬆開,整個人墜落25呎才被繩索撐住。 卜萊格繼續試跳了十幾二十次,最後放棄。「就是沒辦法抓太久,」他說。 那年,回學校念大三之前,我決定去爬爬看,但我還是找不出方法,可以爬到那個連卜萊格也失敗的抓握點。 回到學校,我加強練習,還在上衣口袋裡放了一根針,專門用來刺破手指磨出的水泡。 但無論再怎麼鍛練,依舊鎩羽而歸,我雖然身強體壯,心理上卻被這條路線無人能徒手攀爬的紀錄所恫嚇。我必須改變自己的心境。
所以,我決定跟自己玩一個心理戲法。 我深知無法成為最有天份、最強壯、最大膽的攀岩者,但也許,我可成為最有未來觀的攀岩者。
答案再也清楚不過。 在九○年代,一流的攀岩好手常會選擇創世紀進行首攀,把它當成挑戰其他更難路線之前的暖身練習; 次級攀岩者也會認為,創世紀具有挑戰性,卻沒有難到不可爬的程度。 於是,我決定假裝現在是一九九四年,買了一個小日曆,把年份日期全部改過。 走到峽谷時,心中就想像九○年代的人會怎麼看創世紀的路線。 靠著心理上的改變,我終於爬了上去,讓不少人大吃一驚。 改變心態的做法,特別適用於創業家與充滿未來視野的企業領導人。 它的關鍵在於鑑往知來,從歷史掌握基本態勢,然後預測這些態勢對於未來世代將有什麼意義。 蘋果電腦的賈伯斯在一九七九年參觀全錄PARC研究中心,看見成堆的電腦都使用某種又指又按的裝置,而且螢幕上的內容就是實際列印的內容。 這種操作介面,今天已成家常,但在當年,卻沒有任何商業電腦具備這種能力。 賈伯斯一眼看出,這些創新會在未來成為普及的技術,他大膽想像未來十到二十年,人類會怎麼使用電腦。 等不及世界慢慢改變,他決定搶先按照改變後的世界而行動,在一九八四年推出麥金塔電腦。 因為改變了心態,賈伯斯得以走向未來,開發出下一代電腦。 這正是攀岩最重要的啟示──最大的障礙不是岩石,而是人心。 我們無法堅持全力以赴、即使落下也不放棄,就是因為心中已經棄守。我們無法承擔風險,就是因為心中已將機率與後果混為一談。
今天我們眼中的種種限制,都將變成未來世代挑戰更大極限時的跳板。 所以,何不現在就加入未來,跳過當下的限制? 突破的產生,通常不是來自做法上的改變,而是因為我們改變了對於做法的思考方式。 這才是人生最艱難的攀爬考驗。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