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認為,哪種溝通方式傳遞的訊息比較誠實?
是語言,還是肢體?
答案是後者。
肢體語言占了人際溝通60%以上的內容,無論是表情、手勢、動作、姿勢、聲音音調,甚至穿著方式,都在傳遞資訊;
此外,語言可以透過精心推敲,以達成說話者的目的,但肢體語言卻是自然生理反應。
《FBI教你讀心術》(What Every Body is Saying)作者喬‧納瓦羅(Joe Navarro)認為,「一般人通常不會意識到自己正在進行非語言的溝通;
因此,肢體語言大多要比言詞上的說法更加誠實。」
這說明了為什麼當你被老闆責備時,儘管口中說著「是!是!」
但仍會不自覺地抿嘴或皺眉——因為「不安、緊張」,才是你心中真正的感受。
職場與生活中,有許多諸如此類「言不由衷」的場景。
了解肢體語言的目的,就是要解讀這類的「言外之意」,更全面地判讀訊息、更精確地做出決定。
更棒的是,學習肢體語言就和學開車一樣,都能透過一步步練習,成為一種能力與習慣。 開始練習之前,你要先熟悉正確判斷肢體語言的四大準則:
準則1:把「觀察」肢體語言變成有意識的行為
「我以為老闆很賞識我,沒想到這次升遷不是我!」
「我以為男友很老實,沒想到竟然劈腿!」
如果你有類似經驗,代表你可能是「有看沒有到」,才會錯失發現真相的時機。
但高明的「觀察」並非盯著對方看,而是要能看得不動聲色。
準則2:先從「自在」與「不安」開始判讀
幾乎所有的肢體語言,都可以區分成「自在」(滿足、快樂、放鬆等)與「不安」(不悅、壓力、焦慮等)兩大類。
能夠分辨這兩種行為,就站穩了破解對方真正想法基礎。
準則3:學會辨認普遍及特殊的肢體語言
如同前面提到,當有人雙唇緊閉時,就是個明顯的訊號,代表他非常不安。你能辨識普遍性的肢體語言愈多,就愈能評估周遭人士的想法與企圖。
如果對方是你熟識的人,你可能會因為熟悉他的行為模式,而更容易發現異狀。
比如說,如果你的下屬開會時總是會摳指甲,這可能就是他在壓力下的行為模式。
然而,當預期出現的行為沒有發生時,就屬於異常狀態,必須特別留意。
準則四:注意多重肢體語言的暗示
當你觀察到多種肢體語言,就能提高解讀的精準度。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