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鄒景平/總裁學苑資深專欄作家
在這個訊息碎片化的時代,最顯著的特徵就是大家越來越「見樹不見林」,盲目跟隨著無數的落葉與飄花起舞,卻摸不著樹木的根與莖,更別說領略和欣賞森林之美了。
就以web 2.0的工具為例,我們聽過許許多多紅遍半邊天的名詞,例如最近的臉書、推特、微博和Google+,但卻缺乏整體性的概念,忽略掉一些有用的工具。
最近英國社交媒體專家珍哈特,從提高上班族工作效能的立場,把web 2.0工具分成四大類,是個很好的架構。
此四類即改善生產力,尋找與使用內容,分享連結、資源和觀念,參與和營造社群(包含建立人際網絡),請見下圖。
圖中每個區塊的許多網站圖示,就代表它的歸類。
其實這個圖,在每個國家會有應用上的差異,例如台灣在參與與構造社群上,使用噗浪的人很多,大陸則是微博,東方人用Yammer和Ning的不多。
但這個架構讓我們有個全貌,不至於過份偏重某一區塊的雲端服務,影響到工作成效。
珍哈特將此四大區塊,做了進一步的分析,她將「增加生產力」分為下面兩種,我也視情況加入了台灣流行的應用:
1.增加團隊生產力:
分享行事曆(例如Google 行事曆、Doodle)。
分享檔案(例如dropbox)。
實時溝通(例如skype、dimdim)。
使用其他團隊生產力工具,如wikispaces、Google sites等。
2.增進個人生產力:
使用好的網路瀏覽器,IE的版本要更新,增加第二個瀏覽器,如Google Crome或Firefox,例如我在IE7的環境下,無法操作Flickr和wikispaces的部份功能,但換成Crome之後,就萬事OK了。
使用個人線上儀表板(dashboard),如iGoogle。
發展內容可使用雲端筆記本evernote、部落格平台等。
使用其他個人生產力工具例如Google翻譯、知識+等。
「尋找與使用內容」分為下面兩類:
1.尋找內容。
使用Google、雅虎奇摩做有效的搜尋。
採用標籤或最愛等方式,來辨識與紀錄社交網絡上的有用資源,例如我就透過收藏的功能,把Youtube變成我的視訊檔案庫。
透過關鍵字或標籤,搜尋社交網站,以取得他人推薦的好內容。例如美味書籤、Diigo等。
2.跟上新內容。
掌控網路新內容,例如使用Google alert,來取得相關新聞,透過RSS閱讀器訂閱部落格和新聞,大家最常用的是Google Reader透過電子報或RSS閱讀器,訂閱並閱讀產業、分析師與專家部落格。
「創造與分享內容」分為下面兩類:
1.分享連結、資源和觀念。
分享網站連結,可使用社會書籤網站,如美味書籤、Diigo等。
分享照片、視訊和螢幕截屏,可使用Flickr、Youtube、Facebook等。
分享投影片,可使用講義王、Slideshare等。
透過部落格分享觀念,可使用Blogger、痞客幫、Wordpress等。
特過播課(podcast)分享觀念,可使用Audacity來錄製 2.共創內容。
透過Google docs合作編寫文件。
使用wiki形式的編輯工具,如wikispaces、google sites、pbworks等,來合作建立知識庫。
參與和營造社群(包含建立人際網絡)這一類,則為大家所熟悉,其中LinkedIn是屬於專業工作者的互動社群,許多招聘或尋找工作的訊息,都會在此發佈,可惜的是英文網站,對國人幫助不大,此外如 Facebook,Twitter,Google +,則是大眾最為熟悉的雲端服務了。
這些工具中,對大家最有用,卻比較生疏的幾個,可能就是Google Reader、Dropbox和Evernote了,他們的操作都不難,網上也有很多入門的教學,我勸大家不妨一試,這真的會改變你的工作習慣,讓你工作起來更順手稱心!
(本文刊登於總裁學苑。歡迎您在 讀者論壇上交流發表)。
■ 總裁學苑 http://www.ceolearning.org/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