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滋宜觀點 









找出讓悲劇不再發生的根源


作者:石滋宜/總裁學苑創辦人

 這次颱風所造成的嚴重災情,看了令人怵目驚心,氣候變化的極端帶來的巨變,是天災或是人禍?正如日前聯合報社論(8/13)《滅村:大地給台灣的驚天警告》所提:「包括台東的知本、紅葉,高雄的寶來、茂林,嘉義的梅山等溫泉區均遭重創,應當也都反映了開發及管理失當的問題。」

 這是人類經年累月破壞生態所得的惡果,從當年賀伯颱風(1996年)在24小時內曾降雨1,748公釐,造成土石流災害後,我就預言未來數十年台灣面臨「常態性」的自然災害,非人所能抗拒,也不是靠政府所能阻擋。

 從這次來看,地質脆弱的地方,容易發生土石崩塌,這是大自然反撲現象,想用人為方式或蓋壩阻擋都是行不通的。

 

相反的,日後應該進行疏導工程,讓土石自然發洩,待土地達成平衡狀態,就不容易再發生土石崩塌,經過長久的時間累積,將會形成新的生態環境。

 

屆時需要尊重農林專家的意見,在不同的海拔、土壤、風力等環境條件下,做好水土保持,種植適合的植物,這才是根本解決之道。

 那末,政府現除了救災,未來能做的是什麼呢?我認為有以下四個方向去思考:

一、建立正確預防災害的觀念

 如果我們對於災害想用圍堵的手段,會徒勞無功。

 

在災區有許多房屋被土石掩蓋,道路或橋樑也已經癱瘓,這種狀況早已不是第一次。

 

過去道路坍方,我們就去排除,有些路段更是常態性頻頻發生狀況,其實,現在正是對危險道路總體檢的好時機,使用價值低的道路就應該廢棄,另闢安全道路,甚至偏僻的地方就暫不開路。

 

同時相關單位的預警機制建立刻不容緩,也要落實傳達預警的功能。

 現在台灣真正需要的是,專業的水土保持人員對災區進行勘察與判斷,救災工作是需要政府全盤的進行考量,瞭解危險區域範圍有多大,不能因為急著救災,就隨意開挖。

 

有些地方挖深,有的地方挖淺,到處挖的坑坑巴巴,挖瘸後,廢土也隨意傾倒;或者是為了防災,又是加高河堤或是建壩,這些都是違反自然的方法,下次風雨再來,河堤或水壩在無法承受的情況下,所受到的反效果會更大。

 

所以,如何順應自然,將洪水或土石疏通,才是當務之急。

二、建立第一時間救援機制

 當有災害發生時,誰要第一時間去救援,這是最重要的事;而非事後才以政治力量介入,政府高層心急的到處去視察,斷下命令或指示如何救災,如何防範。

 

畢竟這些首長有心,卻非專業人士,命令下的片片斷斷,如此只是在浪費人力與金錢。

 

有限的資源要運用在「對」的地方上,否則每年幾百億元、幾百億元的預算編列下去,人民的信心崩潰,政府的財政也會被拖垮。

 

另外,在重大天災,如何在第一時間結合外力(國際救援力量)發揮更大的救援效果,哪個單位去負責統合,也需要一併思考解決。

三、建立國土安全全盤計畫

 對於現在住在危險區域的災民,政府應該先有全盤的計畫,建立新社區,讓災民們盡快遷往長期居住。

 

但是所謂做全盤計畫,除了住,還包括災民們未來的生計與教育等遠景,政府要拿出誠意與魄力,詳細的告訴災民,政府現在的計畫是什麼,要如何安排他們,讓災民們認同這是最為妥善的處理,災民對未來懷抱希望,就會感激的全力配合,如果把經費運用在這裡,才能真正保障民眾安全。即是未來沒有發生什麼災變,也應慶幸。

 

或許會有少部份的災民,還是不願意搬遷,這時政府就該告訴其嚴重性。就如這次災害發生後,許多災民抱怨救難不及或延遲,導致人命喪失。

 

事實上,救災不及除了救災體系不足以外,受災區域範圍太大也是主因。

 

許多地方因為通訊中斷,甚至整村覆沒,卻遲遲才有人發現,當然更談不上在第一時間完成救援行動。

四、重新定義國防

 保衛國土安全是軍隊的天責,這樣的自然災害也應視同為國防的一環,政府在日前已對此有政策的宣示是對的方向。

 

我過去曾經說過,應該把國軍體系,例如:通訊、工兵、傘兵、醫護、軍犬…等兵種,常態性的編入救災機制,讓其第一時間就可以「有所本」去即時因應,發揮快速動員的效果,而不是讓民間救援總是快一步,值得從國防體系去落實

 

(總裁學苑網址: http://www.ceolearning.org )

■ 對話引發思考,思考創造智慧!歡迎進入
互動討論區





專家專欄 









E流企業學習:全民參與災難報導和救援的省思


作者:鄒景平/總裁學苑資訊科技專欄資深作家

 這次莫拉克颱風造成的嚴重傷害,真令人難過,但風災中難民使用科技求救的方式,卻令人刮目相看,相對的,公務機構和官員的處理災變方式,也應該跟著做靈敏的突破與創新。

 雖然災民處於斷訊、斷電或斷水的孤絕情境,卻利用手機拍下受災視訊傳上網路,透過簡訊發佈求救訊息。

 

當大家以為一定管用的119打不進去的時候,東森電視台開風氣之先,擔任災區民眾與救災單位間的橋樑,傳遞了許多第一手訊息。

 接著中天電視推出「全民記者」的構想,認為每位陷在災區的民眾,只要有手機可拍攝,都可以擔任前線記者的任務,把災區現況做第一手紀錄,再把視訊或照片上傳到指定的gmail帳號,只是中天電視台還請民眾要把檔案自行壓縮到2M以下。

 

對於處於緊急驚惶狀態下的民眾,這是個有點官僚的、不體貼人心的要求。

 所以有些民眾乾脆直接把視訊上傳到Youtube。

 

過了兩天,東森和TVBS也跟進,請災民上網發佈災區視訊,八八水災可說是台灣電視新聞報導從專業到全民化的轉捩點。

 

也說明了即使在偏遠山區,民眾使用科技的能力不落人後。

 當政府的救災網上的很多訊息,都還在掛零的時候,熱心網友所建的網頁,已經囊括許多最新的災情統計,也有網友們利用Google Map建立的災情地圖,像由台灣數位文化協會建置運作的
莫拉克災情網路中心,就是最快速出現的整合災情訊息與資源需求的網站。

 台南縣政府與屏東縣政府的應變中心反應很快,鑑於時間緊迫和現有資訊人手不足,轉向尋求網友協助,他們邀請
莫拉克災情網路中心的工作人員進駐兩地的應變中心,請他們協助直接發佈官方的訊息,並同時彙整推特、PTT及媒體報導之風災相關訊息,同步發佈於推特帳號 @taiwanfloods,這是一個官民合作,共同救災的好開端。

 網路科技應用的腳步越來越快,八八水災顯現出民間應用科技的水平快速提昇,相對的,社會大眾對政府救災行動的要求也越高,政府高官的一舉一動都呈現在電視螢光幕上,官民溝通變成是對等的,而非以前的高高在上,災變訊息的整合和發佈的速度與準確性都要大幅提高,才能符合民間的期待。

 人與人之間的戰爭,在二十一世紀發生的機會很少,但自然界的反撲卻越來越頻繁和劇烈,這次八八水災破天荒的降雨量,就是明顯的徵兆,如何善用科技做好環境和生態的保育,讓後代子孫能生生不息,是我國政府面臨的新挑戰和機會。

 政府的防災應變系統與措施,也要跟著科技的進展,做大幅的調整與突破,日後當國家遭遇巨大災變時,要如何跳脫本位主義的舊思維,主動尋求並整合廣大的熱心網友或公益機構的協助,以提昇救災成效,是越來越重要的議題。(總裁學苑網站:
http://www.ceolearning.org/ )

■ 如您對專欄,有任何意見想表達,您可以在我們的互動討論區(
E流企業學習)論壇上發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專案開發ㄚ清 的頭像
    專案開發ㄚ清

    ㄚ清房地產物業專業整合服務網

    專案開發ㄚ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