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BA雜誌編輯部�孆�
暢銷書「長尾理論」的作者安德森(Chris Anderson),今年七月上市的新書「免費」(Free),討論身處數位時代,販售智慧財產權的公司,從電腦軟體、新聞,到音樂,都有走向「免費」的壓力。
此書一出引發各方筆戰,同意的、不同意的,都有滿滿的理由。
美國一名科技記者曼吉(Farhad Manjoo)於快速企業雜誌(Fast Company)上撰文大聲疾呼,其實產品收一點錢,比完全免費的做法聰明。
曼吉舉例,微軟賣作業系統給電腦製造商,一套要價十五美元;
Google預計明年推出的作業系統,則沿襲公司一向的免費傳統。
未來如果消費者選擇購買裝有Google作業系統的電腦,可以比購買裝有微軟作業系統的電腦便宜十五美元,然而小小的差價換來的卻是比較少的應用功能與技術支援。
事實上這種情況早已存在。
市面上有免費的電腦作業系統Linux,但是裝設微軟作業系統的電腦仍然賣得比較多。
曼吉解釋,因為免費的代價太高,消費者情願付一點錢免除頭痛問題。
這就是為什麼消費者願意花錢買瓶裝水(免費喝得到的水可能比較不衛生)、付有線電視(免費看得到的無線電視節目選擇比較少)的原因。
以華爾街日報為例,讀者想看華爾街日報的新聞,上網四處找一找可能就看得到,但是還是有一百萬名以上的讀者,願意一年支付一百美元訂閱。
對這些訂戶而言,免費換來的是破碎、不可靠的華爾街日報內容;
花一百美元則可以隨時上網,看到完整的報紙內容。花錢解決問題算是值得。
最近公佈的一項研究也支持這樣的看法。
該研究顯示,目前消費者花在閱讀或收看自己付費的媒體內容,比花在免費的媒體內容時間長。
曼吉表示,收費還有一項優勢,有營收才有本錢做行銷跟支援。
Google的免費手機作業系統Android,很難跟蘋果電腦的手機作業系統競爭,原因之一就在於蘋果有本錢打廣告,因為每支iPone都帶進可觀的利潤;
相較之下,Google只能偶爾賺點錢,單靠在手機上使用Google產品的人,帶進一些廣告收入。
他認為,現在連Google都意識到產品收費的好處,所以消費者可以免費使用Google的電子郵件信箱,但是如果想要技術支援,或更可靠的郵件系統,或出問題時要找得到人罵,那麼消費者需要付費。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