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ager Today經理人電子報:卡內基學》自信力

















主題學習 









卡內基學》自信力


有自信的人,並不是自傲或自負,而是肯定自己,進而能以謙虛的態度肯定別人的特質、激勵別人的表現。

股神華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每當有意收購某家企業時,都會向企業主表明,即使取得了該公司最高持股比例,但「自己絕不干涉公司運作」,會將經營權交給比他聰明優秀的專業經理人。

 

這種敢於「放手」(hands-off)的哲學,正是源自於他充滿「自信」——他在卡內基訓練R中學到的珍貴一課。

做自己,不要模仿別人

培養自信的關鍵在於「做自己」。

 

戴爾‧卡內基(Dale Carnegie)在《享受工作.享受生活》一書中提到,他自認為很適合談「如何做自己」這個課題。

1911年,24歲的卡內基一心想成功,他認為功成名就的捷徑之一,就是成為演員。

 

因此,他帶著200美元積蓄,離開家鄉密蘇里州(Missouri)的玉米田,去到繁華的紐約市,參加美國戲劇學院(American Academy of Dramatic Arts)的演員訓練課程。

 

他天真地以為,只要努力研究當時幾位成名的演員,模仿他們所有優點,就能成功。

 

可惜事與願違,最後只好放棄「當演員以快速成功」的幻夢。

不過,卡內基並未記取這次失敗的教訓。

 

幾年後,當他著手寫一本關於演講的書時,竟又重蹈覆轍——他想將其他書籍的點子匯集成書,將別人的想法變成自己的文章,最終當然又沒成功,還白白浪費了一年的時間。

 

美國著名作家拉爾夫‧沃爾多‧愛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在短文〈自立〉(Self-reliance)中詮釋如何「做自己」:

在每個人受教育的過程中,總有一天會體認到:妒忌是無知;模仿無異於自殺;自己不論好壞,都必須接受那就是自己。

卡內基體認到「只有做戴爾‧卡內基,並以此人的錯誤與限制盡最大努力,因為你不可能成為任何其他人。」

LIONS原則:說明自己的成就

自信的基礎,是以正面的態度肯定並接受自己的努力、成就與專長,最好的方式之一,就是有機會向別人說明自己引以為傲的成就,例如工作績效、研究報告或作品。

不過,很多人卻在敘述自認為十拿九穩的事情時,卻得到別人「聽不懂你在說什麼」的冷漠反應,而喪失自信。

 

這種在熟悉領域中「陰溝裡翻船」的情況,通常是因為在言詞中頻繁出現專有名詞、外文,或所謂的「行話」。

例如,「搜尋引擎優化」(SEO,Search Engine Optimization)這個名詞,熟悉網路相關產業的人,無須解釋就能理解,但是如果面對不太懂網路的聽眾,最好就能多一點解釋。

 

又好比說,你可能是很順口地說出:「我去上PMP課程。」

 

但因為一般人對PMP並不了解,所以最好再做多一點說明:「PMP是Project Management Professional的縮寫,中文翻譯為『專案管理師』」。


卡內基訓練R建議,在向「外行人」說明自己的成就與專長時,可採用「LIONS原則」:

1. L(language):語言──避免專有名詞,盡量以「白話文」向別人解釋自己的專長領域。能夠充分理解「白話文」的基準為,約國中三年級(15歲)的聽眾。

2. I(illustration):插圖──以類比(analog)而非數位(digital)方式,展示或示範與成就相關的物件、圖表或言行舉止,有助於對方深入了解。

3. O(organized):組織──有條理、有邏輯地組織想法,達到簡單明瞭的效果。

4. N(narrow):濃縮──將題材濃縮成為最重要的要點。

5.S(summarize):總結──以簡短的方式做總結。

擴展舒適圈:積極勇敢、神態自若

有自信的人,神態自若、積極勇敢。最主要的原因,通常是他們擁有寬廣的舒適圈,凡事具有彈性。

美國第32位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Franklin Roosevelt)的夫人伊蓮諾‧羅斯福(Eleanor Roosevelt),年輕時對自己的容貌極沒自信,暎次家中有訪客,就躲在房間裡羞於見人。

 

18歲時,她參加一場舞會,原以為自己當定了「壁花」,沒想到竟有一位年輕人向她邀舞。

就在當下,她低落的心情頓時快樂起來,那天晚上,她在日記中寫下「除非得到你的同意,否則沒有人能讓你自卑」這句話,讓自信可以散發原有的光芒。

 

因此,不跟自己過不去、不輕視自己,是擴展舒適圈的方法之一。

突破舒適圈的另一個方法,是「裝成」自己很快樂、很勇敢、很有自信。

 

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William James)曾說:「如果我們感到不快樂,最好的方式就是:高興地坐起來,表現得好像自己本來就很快樂的樣子。

 

同樣地,如果想讓自己覺得有勇氣,就表現得自己好像很勇敢的樣子,以我們所有的意志,朝向那個目標全力邁進,如此一來,『勇敢』往往就取代『恐懼』的感覺。」

>>
更多精采內容,請見《經理人月刊》10月號





實用祕技 









效率祕技》抗壓3招,做時間的主人


你是否經常期望「如果再有30分鐘,我就能完成OO」?或是,你經常被截止期限追著跑?

已故作家理察‧卡爾森(Richard Carlson)在《別再為小事抓狂4:無壓高效工作術》(Don't Sweat the Small Stuff at Work)一書中指出,時間不夠與精力損耗通常是壓力來源,他建議用以下3個方法來降低壓力來源,提升工作效率。

第1招:避免談話變成閒聊

偶而跟一些朋友談到生活中的種種問題,原本無可厚非,但如果加油添醋、愈扯愈遠,將原本該談正事的時間,用在大談八卦,工作當然好像永遠也做不完。

如果你仔細研究自己如何「浪費時間」,結論通常是花太多時間與人聊天、講電話;然而,你其實根本沒時間與精力這麼做。

 

更糟的是,這樣的行為還會使你被時間追著跑、被工作壓得喘不過氣,因而開始怨天尤人,殊不知這都是自己造成的。

想擺脫「偷走時間」的閒聊,可以試著縮短談話時間(例如,不要提出某些會引發冗長話題的問題),或是等到自己真正有空時,才主動加入聊天。

 

 

這樣做的目的,並非要使人變得冷漠,而是要提醒自己應該如何說話、說多少話;尤其是當你說出來的話,已瀕臨閒聊八卦的危險邊緣時,更要小心。

第2招:承認這是「自己」的選擇

「我每天工作12小時,如果不這麼做,我很可能會丟了飯碗!」

你曾經這麼抱怨嗎?如果有,請同時記起以下這句話:「決定一天工作12小時,是你自己的選擇。」

 

如果你勇敢一點,可以冒險轉職,少賺一點錢、放棄現有職位,換取自由的人生。

 

但是,畢竟你沒有這麼做。

想要化解來自職場的負面情緒,首要之務就是不再認為自己是犧牲者。

 

每個人都必須承認,在職場上無論遇到任何問題(加班過度、難相處的同事),你都是在做「自己想做的事」,因為這是你自己選擇的工作。

也許有人會說:「這不是我的選擇,是我沒有選擇的機會。」別再嘴硬了,承認吧!

 

一切都是你自己的選擇,你目前所遭遇的一切,都是你對所有事情(包括生活方式、收入與失去工作的可能)選擇過後的結果。

人們最大的障礙,往往是不願承認目前的工作狀況,完全都是「自己的選擇」,因為一旦承認,就很難再把所有事情怪罪於自己以外的人事物。

 

然而,唯有擺脫「我很可憐」的受害者思維,才能掌控生活,體驗更多的可能。

第3招:在家度假,充分休息

好不容易盼到7天假期,你計畫去旅行,於是趕在休假前拚命工作,以免影響其他人的進度。

 

等到不得不打包時,才匆忙地把所有要帶的東西塞入行李箱,飛車趕往機場。抵達目的地後,你急著在假期內享受完所有事物,才不枉這得之不易的假期。

假期結束,拖著疲憊身軀的你,彷彿已有好幾個星期都沒好好休息過一樣,隔天還得準時上班,展開又一輪的「長期抗戰」。

假期是用來放鬆、恢復與充電的,不過要是沒安排好,有時反而會製造出更多壓力。

 

既然如此,何不試著在家度假?

在家度假,首先要做的是承諾自己絕不工作(一分鐘也不行),不接打任何與工作有關的電話,甚至連家中電話鈴聲也關掉。

 

如此一來,你將發現自己終於有機會充分享受家庭生活的快樂——孩子們終於能在家中見到父母,而不是匆匆一瞥,這比到任何地方度假,都來得開心又放鬆。

雖然是在家度假,但是你也可以規畫得就像出國度假一樣:請人到家中按摩、不開伙叫外送或到外面吃大餐、請鐘點女傭整理家務……花費不過是出國度假的零頭而已。

可以陪伴家人、放鬆心情,又花不了大錢,在家度假,何樂而不為?

(取材自《別再為小事抓狂4:無壓高效工作術》,時報出版。整理 / 文及元)

>>
更多精采內容,請見《經理人月刊》10月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專案開發ㄚ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