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輕鬆讀電子報:《大師輕鬆讀》350期:Facebook背後的那一面















五分鐘摘要 









還原最紅社交網站創始內幕!


文/班‧麥茲瑞區Ben Mezrich

Facebook原本只是個票選哈佛女學生「辣不辣」的投票機制,現在卻搖身變為網路世界最具影響力的公司,持續其驚人的成長步調,到了2009年底Facebook演變成2億多會員參與的社交革命,而且根據最新的報告顯示,該公司每週還會吸引約500萬名使用者。

 

種種過度公開的過失,譬如使用者內容所有權以及濫用會員隱私資料作為廣告用途等幾近災難的狀況,絲毫不曾減緩這場社交革命,看來Facebook在未來幾年將會持續讓許多人的生活更加豐富。

在這個市值超過150億美元的網路事業背後,有著點子成金的美好創業故事,也有創辦人放浪不羈、創業團隊拆夥互控的波折劇情。

 

看一個哈佛學生,為何被喻為「比爾蓋茲第二」;看一項創意,如何搖身成為網路界最具影響力的公司;更要看這些風光景象背後的祕密故事!

■第1章 Facemash實驗


Facebook是由沙佛林和佐克伯共同創辦的,他們在2003年10月哈佛大學大學部就學時,結為莫逆之交。

 

朋友建議之下佐伯克開始運作Facemash.com,使用者可以比較兩張女大學生的照片,票選誰比較辣,然後用數學計算方式演算出校內最正的女生是誰。

 

Facemash.com短暫存在一個下午就掀起極大的波瀾,除了照片授權的合法性,更因為占去了全校的頻寬被大加撻伐,甚至引起校內女性團體強烈的抨擊。

■第2章 文克萊沃斯雙胞胎兄弟


哈佛學生報《哈佛紅報》深入分析Facemash受歡迎的程度,以及該網站的點閱率顯示出線上照片分享社群確有其需求,此時文氏兄弟和納蘭德架構中的「哈佛聯誼網」新事業計畫,因為Facemash聲名大噪後因而邀請佐伯克參與,並提出一個很棒的誘因:「如果網站受到歡迎,除了可以賺到一筆錢,更希望你成為這個網站的核心,這會讓你重登《哈佛紅報》把你捧上天。」

■第3章 Facebook的創世紀


但在佐伯克看過對方網站後,就判斷不值得他花時間去做,但在文氏兄弟和納蘭德拉的印象中,卻以為佐伯克正為他們網站繼續努力,事實上他已開始認真建立自己的網站就叫TheFacebook,結合了Facemash最棒的功能、服務,擁有一切成功網站必備的元素,構想簡單、功能迷人,又有獨特感。

 

就這樣,TheFacebook.com在2004年2月4日初登場。

■第4章 初期的成長


就在TheFacebook.com開站2週即吸引85%哈佛大學部學生約5,000人加入會員,逐漸成為每個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時,卻接到一封文氏兄弟透過律師事務寄來要求停止營運的存證信函,那真是令人非常氣餒,TheFacebook是非常受到歡迎的校園現象,網站每天都在成長,佐伯克大出風頭。

 

但是對文氏兄弟而言,卻是那個臭小子剽竊了他的構想還據為己有。

■第5章 史恩‧帕克


在風波告一段落後,佐伯克和沙佛林和創辦網景的矽谷知名大人物帕克見面,TheFacebook的快速成長引起帕克等眾多業者大感興趣。

 

創投業者和各大軟體公司、網路公司的代表,開始在哈佛校園內追著佐伯克和沙佛林跑。

 

有好幾次,這些創投業者在佐伯克和沙佛林上課的課堂上坐了一整節課,只為了有幾分鐘時間可以跟他們說上話。

■第6章 成立公司


到了學期末,TheFacebook愈來愈像是他們的正職工作,24小時都有會員在使用這個網站,因此必須認真升級和持續維護,還要為爭取廣告主以爭取獲利支付開銷,於是他們正式成立TheFacebook有限公司。

■第7章 加州大夢


是命運轉折,還是偶然,佐伯克到加州後不久,又碰到了帕克。就邀請帕克跟他們繼續做TheFacebook,任誰都會將這樣的組合視為黃金拍檔,但正當此時,人在紐約的沙佛林卻奔走大街小巷接洽潛在廣告主、軟體商,並他飛到矽谷要讓佐伯克知道最新進展,卻發現帕克已經安排了4天和潛在投資者的應酬,其中有些是矽谷的重量級人士。

■第8章 鬧翻了


沙佛林寫了一封信重申自己和佐伯克的合夥關係,並要求佐伯克以用書面確認沙佛林可以全權處理公司的業務工作,並決定做一件唯一能警告佐伯克的事情,就是凍結了公司帳戶。

 

在好幾次電話爭執不下,但是最後雙方都同意還是以公司為重,要讓公司能繼續順利發展。

■第9章 分道揚鑣


就在2005年4月Facebook似乎每個人都再追逐Facebook這股潮流時,佐伯克透過律師堅持要求簽署一份內容載明稀釋沙佛林公司影響力的文件,徹底將沙佛林從Facebook公司歷史上除名。

 

經歷這些變化之際,帕克亦因為一場提供毒品與酒給未成年少年的派對被捕而離開了Facebook,對佐伯克來說這完全是他的心血,他不會讓任何事、任何人阻擾Facebook持續成長。

雖然至今2009年才不過25歲的創辦人之一佐伯克目前身價多少並不是很清楚,但是他確實稱得上是史上最年輕的白手起家億萬富翁。佐伯克追隨比爾蓋茲的腳步,成為哈佛最知名的輟學生之一。

 

事實上,現在大家提出的大哉問,就是Facebook最後是否會搶了微軟和Google鋒頭,成為全球最具價值的科技公司。

 

Facebook確實是一場革命,擁有改變世界的威力。至於未來發展會如何,非常值得後續觀察。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大師輕鬆讀》350期〈Facebook背後的那一面〉】





特別報導 







上班族,你要的到底是什麼?


文/摘自〈要不要加一份薯條〉商周出版

41歲那年,我離開了草創時就加入的廣告創意公司,同時展開自我放逐的生活,在未來的生活中,不會再有保險給付、薪水的支票,以及年終獎金。

 

我想要尋求一個全新的我,不需要任何奢侈品,也屏除任何可以用金錢交換而來的便利性,我只希望用我所賺到的錢,滿足生活的必需就可以了。

 

這就是對未知世界的生活享受,不幸的是這樣的「未知生活」,我也只過了幾個月而已,因為還有很多事情慢慢地浮上檯面。

 

舉例來說,不管你再怎麼縮衣節食,把支出降到最低,生活中還是有一些該付的帳單,在不知不覺中慢慢的把你壓得抬不起頭來,尤其是在你已沒有薪水的狀況之下。

 

特別的是,當你一項一項地檢視整個費用清單時,你還找到當時所享受的防曬乳費用以及瑪格麗特調酒的支出呢!

在某個我老婆答應協辦的宴會中,我遇到一位與我大略同年的男子,他咄咄逼人地一直追問著我,一面自豪地說著自己的律師工作內容,以及這個慈善協會的工作等,而我居然完全未經思考就脫口而出7個字。

 

男子問我:「你的工作是什麼啊?」「我是外送披薩的。」我十分驕傲地回答道。

 

此時萬籟俱寂,連蟋蟀的叫聲也變得十分明顯。

這樣的對談還可以持續下去嗎?

 

如果是我遇到這樣的情形,我會這麼反應:「太棒了,可不可以多告訴我一些外送披薩的工作內容呢?」

 

但對於這位剛到這個城市的新律師來說,他完全反應不過來。

 

他的反應可能是我聽過最糟的一種方式:「等等,我是問你真的工作是什麼?」

 

他可能想要羞辱眼前的我,事實上這也只是我隨口想出來的一個答案,我還沒真的去送過披薩呢!「是真的啊!我是外送披薩的。」

 

當這位律師終於搞懂了,他剛才一直聊天的對象,真的是睿智且有深知卓見、但只是個送披薩的小弟。

 

於是,這位我剛交上的朋友,馬上就結束了這次的對話,然後自我消失在前往吧台的人群裡。

我開始進一步思考,到底外送披薩的日子會是怎樣的日子?在他們身後又有著什麼樣的故事呢?

 

這工作需要什麼條件?

 

披薩外送人員又會經歷什麼樣的訓練呢?

 

現在再試想一下,如果全美國速食店的員工一起罷工一星期。

 

那麼整個美國可能會變得像是僵屍電影裡的情節,路上會有不少的人,一面閒逛著,一面嗅著那兒有速食店可以吃點東西。

 

這樣的情形只能稱得上是一場大混亂,整個社會陷入無差別的混亂以及毀滅之中。

現在,我想通了,這是一個好時機,一個讓我也投身於這些工作的好時機。

 

讓我可以將自己獻身於這樣充滿瘋狂氣息,同時又可以在所謂的藍領階級中體驗生活。

 

這樣才能算是體驗一個人是真正的為了五斗米折腰,而不是那些白領階級所謂的「接接電話、開開會、坐在有著冷氣的辦公室裡上班」的模式一樣。

 

我決定要讓自己真正去經歷這類打工的日子,然後真實地寫下其中的經歷。

 

這就是我的故事。

我通常都會在真正的採取行動之前,做好完整的準備,同時還會不停地詢問自己:「我為什麼要做這些讓自己不高興的工作呢?」

 

而我所得到的答案是,如果從人類的經驗來看,特別是我們這樣的白領階級的經驗來看,通常很容易就可以從工作中得到滿足。

 

因為美國可以說是一個歷經了一切過程制式化運作的環境,讓我們很難調整自我。

 

我們在平時處事上已經存在太多主觀,生活中又充斥著太多過度的奢華。

 

這樣的生活好嗎?

 

這樣的生活可以激發出生活中的喜樂嗎?

 

這一點很令人懷疑。

美國社會對於一個人的天分及堅忍不拔的個性,都十分的認可。

 

這是事實。

 

但是你還是有可能在發明了一些十分奇特的產品之後,卻無法因為這發明而變成有錢人,在這樣的失敗原因中,十之八九是因為這些奇特產品的發明者都以為自己只要坐在家裡等待,就會有華爾街等級的創投專家登門拜訪,與你聯繫產品開發的事宜。

 

如果你是有天分又意志堅定的人,那麼美國還是一個可以讓你成名的夢想天堂。

這個白領上班族卻想走上打工之路,我可說是成了千夫所指的罪人。

 

這只代表著,是只有我一個人不適應整個系統,但是我個人對於整個系統並沒有任何怨恨的想法,因為這個系統還是可以協助其他的美國國民邁向成功之路。

 

不走正路並不是一個取巧,同樣地這也不是一個自我自由的追尋。

 

相反的,這也可能成為一條十分有趣的路。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大師輕鬆讀》350期〈Facebook背後的那一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專案開發ㄚ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