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家寶 









傳家寶


所有成功的企業家都會碰到風險,人家講乘風而上,要乘「風險」而上,我想這正是創業家最重要的精。

出處:溫世仁~明日工作室創辦人、英業達集團故副董事長

總裁學苑網站:
http://www.ceolearning.org





專家專欄 









用心經營:回歸根源


作者:馮仁厚/總裁學苑專欄作家

每到歲末年初,許多企業與組織都會展開策略規劃。

 

在策略規劃與共識建立的過程中,有許多時候會滛了落實策略的執行以及組織的調整,而花費許多時間討論。

 

有的時候,還很不容易達成結論,因為每個部門或單位都有他們本位的立場,從各自角度產生的爭議很難彼此說服,尤其是組織的調整。

這樣的困擾可以如何解決?

1995年,在紐約德蕾莎修女將成立了三十年的義工組織「國際義工傳道協會」解散了,她宣布要回歸根源,回到窮人當中,與窮人一起生活。

「國際義工傳道協會」,是滛了聯繫當時全球三百多個分支機構(修女會、收容中心等等)而成立的組織,這個組織辦雜誌、會訊,每年也會在世界各地輪流舉辦年會,以聯繫各地會員、贊助者。

顯然是第一次參加協會年度會議的德蕾莎修女,在會議一開始就不斷的詢問飯店的服務人員。

 

「這一瓶礦泉水多少錢?」「三塊美金。」

 

服務人員答道,德蕾莎修女暗自沉吟,三塊美金我可以送一個小孩上學一年。「這個會議是需要多少租金?」

 

德蕾莎修女再問,服務人員答說不知道。

 

由於協會組織會員人數不斷的增加,造成協會的經營管理費用大幅增加,在1995年會當時,正在滛年度支出成長8%,而收入並沒有成長在討論著,如何增加收入並減少費用開支。

協會主事的索蘭諾神父說:「為了追隨我們的人著想,我們需要協會來運作,會訊、電話聯繫、組織贊助人活動,都是必要的。」

 

「我們需要長遠的計畫,才能支持我們全球各地近300個收容所以及所有義工的運作,協會組織是必要的。」

 

主持會議的主席佛斯特也如是說。

「我不是在批評作長程計畫的人,但是我們選擇用其他方式來服侍主。

 

德蕾莎修女說:「我們是透過相信上帝來從事滛窮人工作的,追隨我們的人也一樣。」

 

「而且我沒有發願追求金錢,我只有發願守貧窮。」

 

德蕾莎修女毅然決然的宣布她的決定:「這個協會從今天開始不再存在,我們要回到窮人之中,與窮人一起生活。」

德蕾莎修女的在全球那麼多的收容所,1995年將近三百個分支機構,到1997年她去世之前已經遍及全球一百二十五個國家,有550個修女會在運作著。

 

她把義工協會解散了,這些全球的組織如何運作?

 

難道面對成千上萬的跟隨的人(修女、神父、義工等等),「仁愛傳教會修女會」不需要管理嗎?

德蕾莎修女卻說:「一切都那麼的簡單,這簡單純樸的道路,為何還需要指引呢?

 

我們以及其他所有的人,所要做的只有祈禱和更加彼此相愛,如此而已。」

 

她說,她走的是一條簡單的道路,任何人都可以跟隨。「我們需要愛人與被愛,就是那麼簡單。

 

應該不需要經歷太大的掙扎。」

「如欲表達愛,首先要與人同處,然後才是滛他做事。」

 

德蕾莎修女說:「當你願意與一個窮人同處,你會知道他有甚麼需要;如果你的愛是真愛,你自然會盡你所能來表達你的愛。」

 

她傳道時,說了甚麼,她便將它付諸實現。

是的,若是我們從心中展現出信仰的力量,用愛去實現自己及團體的理想,就有了清楚、簡單的規則,讓每個人可以跟隨。

 

德蕾莎修女是以領導的力量,來引發每個人自我領導自己、自我管理自己,而讓仁愛傳教修女會全球的組織生生不息的運作。

德蕾莎修女是以回歸根源,回到其志業的原點與組織設立之使命核心,「在窮苦者之中,服侍耶穌。」

 

「以非凡的愛,去做平凡的事。」

 

回到根源的原點,才是組織與人員可以不斷奉獻自己、展現活力的泉源。

透過德蕾莎修女的決定,要讓企業可以走長久的路,你有什麼新的覺察?對於如何調整組織,又有甚麼新的決定?

最關鍵的是,你要回歸的根源是什麼?( 歡迎免費加入總裁學苑網站:
http://www.ceolearning.org/gcf/log_free1.php )


■ 如您對用心經營專欄,有任何意見想表達,您可以在我們的互動討論區(
用心經營)論壇上發表。





御書房 







創意的生成:廣告大師私家傳授的創意啟蒙書



原名:A Technique for Producing Ideas
作者:楊傑美(James Webb Young)
譯者:林麗雪
出版社:經濟新潮社
出版日期:2009年10月16日
頁數:53
導讀:黃祖強/總裁學苑總編輯



這本書的問世距今已經過四十年頭了,但內容卻能歷久彌新,甚被被喻為經典創意之作。

 


廣告大師楊傑美思考創意的生成,從太平洋的環礁得到靈感,浮出面的環礁都是海面下無數珊瑚經年累月堆積而成,他自問:「創意是否也是如此?


創意會不會就只是一連串看不見的過程在意識表面底下長期蘊釀之後的結果?」


(Is an idea ,too, like this? Is it only the final result of a long series of unseen idea-building processes which go on beneath the surface of the conscious mind?)

他思考後發現創意的生產,跟福特汽車的製程一樣明確,我們的心智也需要遵循一套可以被學習可以被控制的運作技術(operative technique);


且要多加練習才會熟能生巧。

「一個人只要對廣告感興趣,他或她或許就是這個世界的重建者之一。


也就是說,他具有某種創造力,而這種能力和其他能力一樣,是可以透過刻意的努力和熟練的技巧而進步的。」


他將這套想法於1939年首度發表在芝加哥大學商學院研究生的廣告學課堂上,之後於1965年出版。

在短短五十幾頁的篇幅中,他提出簡單扼要的創意生成五步修鍊:

1. 資料蒐集。(Gathering Information)
2. 消化吸收。(Working Over the Information in Your Mind)
3. 讓潛意識為你工作。(Incubation)
4. 創意的誕生。(Eureka! I have It)
5. 將創意作最後修正,以符合實際用途。(Shaping & Developing the Idea)

「創意是怎麼來的?」


這本書提出一個基礎架構,從如何收集資訊、激發想像,以及如何將舊有的元素重新包裝,各行各業的團體與專業人士都可以運用本書中所談的技巧去不斷延伸,而透過本書的組織學習中,亦可以使團隊在討論中建立起創新文化。


( 歡迎免費加入總裁學苑網站: http://www.ceolearning.org/gcf/log_free1.php )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專案開發ㄚ清 的頭像
專案開發ㄚ清

ㄚ清房地產物業專業整合服務網

專案開發ㄚ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