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好時間做對事」
人生的一切失敗與後悔,皆因沒有「管好時間做對事」。
學習時間管理的學員中,有近90%的人在不到一個月內就會回復原
來的狀態之中。也就是說,儘管他們學習到一種時間管理的技巧
(比如怎樣排列事情的優先順序或如何消除幹擾等),當時覺得很
有效並且決定開始運用於生活之中,但大多數人還是會在幾個星期
內就放棄。
我將這種現象稱為「反彈」,它將造成時間和金錢的極大浪費。
你是否有以下的困擾:
感覺時間不敷應用,需要更多時間?
想留多一點時間給朋友和家人,卻難以做到?
四處奔波,卻沒有時間享受生活?
生活與工作之間難以平衡,顧了這頭,顧不了那頭?
壓力過大?
要做的事情太多,而且都很重要,不知該如何抉擇?
不知道自己要何去何從,不知道自己適合做什麼,覺得做什麼都沒
意義?
終日勞碌,卻感受不到工作上的成就感?
放下
「放下」不表示停止關懷,它意味著我無法為別人做這件事。
「放下」不是將自己隔離,是瞭解到我不能控制別人。
「放下」不是去改變他人或責怪他人,它是發揮自己最大的潛能。
「放下」是不刻意促成什麼,它是讓自己從自然的因緣中學習。
「放下」是不批判,它是允許別人表達他們的人性。
「放下」是不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而操縱別人,而是允許別人掌握自己的命運。
「放下」是沒有執著,只有關心。
「放下」是承認無能為力,它的涵義是結局的呈現不在我的控制中。
「放下」是允許別人去面對事情的真相。
「放下」是不否定事情的真相,是接受一切事物的前因後果。
「放下」是停止責罵或辯論,是找出自己的缺點,並改正它們。
「放下」是不苛責或糾正任何人,是試著使自己成為夢想中的人。
「放下」是去除恐懼,讓愛呈現。
「放下」是不追悔過去,是讓自己成長並為未來而活。
「放下」是不為自我的慾望而大動干戈,它是迎接每一日的來臨,並讓自己在其中得到滋潤。
無常
幾天前安養院來了一位老太太,神志不是很清楚,因為身體有多處很大的褥瘡,所以光著下
半身,只蓋著一條白布單,由醫院的看護小姐直接送來安養院。
這天那位老太太的兒子,一身筆挺的西裝,帶著一位外表美麗的媳婦來看媽媽。
他遞了張漂
亮名片給我,是某某公司的董事長。他用一副很紳士的口吻向我訴說,為何日前他沒親自陪
母親來申請住進養老院的理由。
我靜靜地聽,從他的言談中,我猜他出身很好的家教,曾經是一位很棒的學生,現在是一位
傑出的企業家,所以忙到沒有辦法陪媽媽從醫院轉到養老院。
而他的夫人,氣質高貴,全身都是名牌,一直靜靜地站在後方,一手橫抱在胸前,一手撐著
並半掩住鼻子,企圖除去安養院內消毒藥水的味道。
我問他:「要不要跟您媽媽說說話,她聽得懂!」
「不必了!不要跟她說太多,以免她難過。」
他站在病床邊約莫 兩公尺遠之處說著。
老太太的兒子講得似乎很有道理。但從他夫妻的神情中,我察覺到,對這個兒子及媳婦而
言,如今「媽媽」二字所代表的是「麻煩」。
一個又病又臭的老人躺在床上,令人不想靠
近。而她的媳婦在一旁冷眼看著婆婆,臉上還露出不耐煩、討厭、冷冰冰的神色,一語不發
地站在先生的後面。
真的無言以對,我真不知道該如何去拉進他們倆和他媽媽的距離。而這種場景,這種案例,以前很少見。
這位老太太過去是一所中學的校長,但現在因老病,只能躺在床上,身上插滿了許多管子,
而且也長了許多腐臭的褥瘡,連哭泣的力氣都沒有,而今頂多只能痛苦地呻吟幾聲。
有時她偶而會掉下幾滴眼淚來,所謂「久病床前少孝子」,如今我真的見識到了人生病的無
情與無奈。
母愛是偉大的,母愛是不求回報的。
一位母親要付出多少的愛心,多少辛酸,多少歲月與心
血,才能培養出兒女成家立業。然而歲月不饒人,一旦父母老了,病了,最需要兒女的時
候,兒女又在那兒呢?養老院再怎麼好,畢竟比不上子女的親情呀。
人經常是等到老死之前,才會覺悟、才會省思:人生在世到底是為何是而忙?
年輕的時候, 溺愛子女,縱情地揮灑青春,忙碌度過,少有人會在年輕時,想想生命的意義為何;卻總是
讓青春歲月在不經意中流失,枉費一生!
一旦老了,身體腐壞,嘗受到無常的可怕,才會去思索過往的一切;然而世間又有誰不會經
過衰老、生病、死亡的階段呢?
問這世間什麼是最可怕的呢?
「無常」,是它最可怕!它會將你的彩色世界變得灰濛黯淡,奪去你眼前的一切美好,還有
你所期望的一切。
問這世間什麼是最可貴的呢?
是「金錢」嗎?
其實,「健康」,最可貴;「親情」,最可貴。
(本文章作者:義光養老院 院長莊胡新浩) 資料來源 聯合報
人文素養的培養
◎嚴長壽
一個細緻的社會,一定是從人文素養開始。
曾經有一所小學教導學生如何去欣賞人生裡藝術中沉靜與美好,如果學生懂得感恩,懂得回報這個社會,他們會找到人生中最重要的價值,那就會是他們一輩子最重要的資產。
台灣社會是一個過動的社會,任何事情發生馬上引起騷動。
但人一盲目追逐就沒有時間去思
考,更不可能將自己浮躁的心沉澱下來,而要培養優雅的氣質,首先就必須學會「安靜」。
有一次我在廣播中聽到一位主持人訪問某溝通專家,專家提出了一個理論,叫做「73855」,
什麼是73855呢?
他說根據研究,我們在第一次認識一個人的時候,聽他說話的內容佔了百分
之七,他的外表、服裝佔了百分之三十八,氣質佔百分之五十五,也就是說你給人的第一印 象是你的氣質、第二是你穿了什麼、第三才是你說了什麼。這理論雖然不見得完全正確,但 的確也點出當我們站在別人面前, 第一個散發出來的就是氣質,而氣質來自於內在的涵養。
我們英文不好,有英文補習班;電腦不會,有電腦研習營;但是如果意識到氣質不夠優雅, 很多人就傻了眼,不知道該從哪裡下手才好。
就從學習安靜開始
其實,培養優雅的氣質首先必須學會「安靜」。
我常覺得:台灣社會是一個「過動」的社會,任何事情發生馬上引起騷動,好像每一個人都深怕自己漏掉了什麼,因此我們看新聞需要掌握每一分鐘的動態,一個小小的緋聞,你希望有SNG現場的連線報導,看完一堆call in節目的深度討論,接著又看各雜誌的挖掘內幕,就是怕自己有哪一個環節不知道,害怕自己與這個社會的話題脫節。因為充滿了資訊恐慌,所以我們每一個人都在追逐「即時」的訊息,人一盲目追逐就沒有時間去思考,更不可能將自己浮躁的心沉澱下來。
《大學》中有一段話應該可以算是最精闢的見解:「知止而後能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得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其次,現代人都太重視每一件事情「立即性」的效果,希望可以「七天學好英文」、「半年讓你成為千萬富翁」,什麼事情都要越快越好,但是我們都忽略了,其實人生有很多事情是不需要有「結果」的。
我們培養對藝術的欣賞、對美的事物的喜愛,你怎麼可能在短短的時間內看到「結果」?
朱光潛先生有一句話讓我非常認同,他說:「美感的世界是一個純粹意象的世界,欣賞藝術是從有實用的世界走向一個理想的世界,也就是沒有利害關係的世界。」
沒有錯,當每一件事情都有利害的時候,你怎麼能有平靜的心靈去欣賞它?
因此,我們每一個人的內在都應該有一些事情,是超越利害關係的、是不求回報的,這樣我們才能從另外一個領域去發現我們自己,找到可以讓自己安靜的境域。
這是修養的第一步。
但我們要如何讓自己免於庸俗呢?
我一再提到對「藝術」的喜好,也許很多年輕朋友們一聽到「藝術」這兩個字就嚇到了,覺得真是高不可攀、而且太過遙遠。
讓藝術約束內在的躁動
我就舉我自己的例子吧。
我對藝術的喜好是從音樂開始的,大概十四、五歲時,有一回看了
一部黑白電影,大概是叫「艷曲凡心」,電影演的是音樂家舒曼的故事。
舒曼的太太叫做克拉拉。克拉拉是一個非常有名的音樂家,在音樂的造詣上甚至比舒曼還 高,但面對著愛情,她卻毅然的放棄了自己職業演奏家的工作,反而全力幫助舒曼成就他的 事業,即使後來舒曼患了精神分裂症,克拉拉還是小心翼翼的守護著他。
他們的好朋友、優秀的音樂家布拉姆斯就在這樣微妙的情況下,愛上了好友的妻子克拉拉,但克拉拉始終沒有接受,她不願離棄舒曼,而且終其一生到世界各地演奏,就為了推廣舒曼的音樂。
我已經記不得那時究竟是青春少年對愛情的幻想,或真正是音樂感動了我,總之從那時開始,我瘋狂的愛上了舒曼的「夢幻曲」,從夢幻曲又愛上了小提琴、然後是古典音樂、然後又接觸了貝多芬、巴哈酘酘一路延伸下去。
初中的時候我是鼓隊的隊長,高中以後又擔任了樂隊的指揮,到十七歲那一年,我終於有機會去學小提琴,看著音符從我指尖流過,那種美夢成真的愉悅,不是任何一件事情可以替代。
非常用心的練習,別人一年的功課,我只花半年便修習完成,但畢竟起步太晚,我再
怎麼拚命,讀譜的能力還是不如人。
於是我又將全副精力放在當指揮的這件事上,那時不僅在學校大出風頭,基隆地區的學生比賽裡我也頻頻得獎,與音樂一步一步靠近,每每站在指揮臺上,我雙手一張,總覺得自己的未來就寄託在一根指揮棒上!
那時年輕,不懂得如何去約束內在的躁動,只知道當我聽到優美的音樂,心情就慢慢沉澱下來,跟隨著音符的起伏,有時開闊如峻嶺,有時澎湃如海洋,有時又潺潺如溪流,有時琤琤,有時琮琮,就這樣進入到另外一個美好的世界,讓身心完全的沉靜、放鬆下來。
一直到有一回號稱是「女暴君」的華裔國際指揮家郭美貞到台灣來,我懷著朝聖的心情,想盡辦法跑去看她的排演,就在台下一個黑暗的角落,我看著這位知名的指揮家在臺上揮動著雙手,那一刻心情無比複雜,又是感動,又是失落!
感動的是我終於看到了真正的指揮家該
有的風采,失落的是我想著自己那些簡陋而基礎的指揮,簡直就像是在空中畫符,隨著音樂在舞蹈而已,與現實的「專業」差距甚遠。我羞愧得無地自容,也明白了自己永遠不可能成為那樣一個傑出的專業指揮家!
當然我心裡很難過,但我想:雖然專業指揮家的夢想破滅,可是我卻可以做一個很好的音樂欣賞者。
音樂,我還是不會放棄。
後來我到花蓮海防部隊服兵役,儘管軍中生活暴戾、無聊,但是只要一有閒暇,我就帶著廉價的手提音響,跑到海邊用音樂來洗滌我心靈中的苦悶,每每聽到悠揚的樂章,我就忍不住想要對軍中的同袍大喊:大家不要再發呆、不要再浪費時間了,聽聽這音樂吧,我們怎麼可以輕易放棄這上天賜給我們最好的禮物!
於是許多軍中袍澤從看熱鬧的心理、到一知半解,最後被我影響也愛上了音樂。
只要一有操練的空暇,大家就會聚集起來聽我介紹音樂、說說音樂家的小故事呢。
就這樣,音樂伴隨了我一輩子,我並不是行家,也不再要求自己強記每一個曲目的名稱與樂譜,但每每在內心最浮動的時候,音樂永遠成了我最好的伴侶。
從精神教育紮根
我常想:在現今台灣的社會裡,要讓每一個人都對自己的生活感到滿足,如果這個滿足的要求來自於「物質」,那麼在今天的經濟狀況下,真的很難;但是如果我們從小就培養「精神」層面的需求,讓每一個孩子從小就懂得音樂、懂得繪畫,或是喜歡看書,讓一個計程車
司機下班後願意回家聆聽欣賞一張音樂CD、讓一個泥水工在假日之時用彩筆畫出他的生活環境,如果可以從這方面著手,不論職業高低、不論薪資多寡,用最少的金錢,就可以讓大家都站在同一個立足點上得到滿足。
但是最重要的一點,是我們的領導階層、社會教育各界必須要有這樣的體認,願意以身作則、願意站在高處呼籲,撇開一些利害關係,回到一個安靜的精神層次;儘管看不到立即的價值,但是在無形中,每一個人都獲得了無價的資產。
台東縣卑南鄉的利嘉部落有一所美麗的國小,只有六個班級、一百個學生,這所日據時代即已成立的國小,老樹成林、綠草如茵,甚至連階梯都是以石板堆砌而成。它優美的風光,吸引了很多的觀光人潮。
但讓我感動的是:利嘉國小校長張中元說,利嘉國小的學童都是卑南族原住民,所以校方不希望給同學過多沈重的課業壓力,而朝「生活教育」與「情感教育」發展,每個小朋友都可以發揮專長,在校園中舞蹈、歌唱,留下美麗的童年回憶。每天中午休息時間,學校會播放
古典音樂讓同學們欣賞。
張校長不但首開先例,派學校老師到國家音樂廳欣賞音樂,而每年年底,梅花綻開,一場露天音樂會就在梅樹下舉行,這場「梅花音樂季」的情境教育吸引的不只是小朋友們,還有利嘉社區的民眾,以及聞訊而來的遊客。此外,利嘉國小的廁所裡也變成孩子們發揮想像力畫
畫的空間,讓廁所就像美術館般的美麗。
任職教育界二十七年,且始終在原住民學校服務的張校長說,他希望他的學生們在學校期間 能學到兩樣事情:一是懂得凡事感恩,二是懂得提昇自己的人文藝術素養。
這些教育都不是有形的,不會出現在聯考成績單上。
這些原住民的孩子們將來或許會成為社 會的棟樑,或許只是在基層默默服務的百姓,我們不知道;
可是我知道有一點是清楚明白的:就是將來這群孩子們會永遠記得,曾經有一所小學校教導他們如何去欣賞人生裡藝術中的沉靜與美好,他們懂得感恩,懂得回報這個社會,他們會找到人生中最重要的價值,那將會是他們一輩子最重要的資產。
教育,除了教導知識,不就是要教導孩子們感恩與人文嗎?
難道還有其他更偉大的目的嗎?
一個細緻的社會,一定是從人文素養開始。
如果我們愛這片土地、對我們的社會有所期待, 我們要活在什麼樣的環境裡?
我們要給我們的孩子什麼樣的環境?
我們該期許,台灣不只是經濟起飛,人文更要起飛。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