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發現誌電子報:給我滿意 其餘免談 30個網購商機大蒐羅





















封面故事 









給我滿意 其餘免談 30個網購商機大蒐羅


文/胡秀珠、秦振家、黃幸悅、游重光

不滿足點:我不要完整功能,請折一半價錢給我

機會1:客製化服務,用多少買多少…


就像在十幾、二十年前「光華商場」年代,電腦可以自行組裝、自己決定要哪些零件、不要哪些零件,現在的網購是否也可以提供個別需求的購買,價格就可省下不少,可以分開購買、材料自組自選、完全客製化,或以分期付款購買整件商品,用多少、算多少,付款期限未到,就退還商品,之後的商品價可不必再付,可充分滿足消費者「喜新厭舊」的消費心理及具價格優勢。

 

但恐只限於3C等特定商品,衛生紙、食品等民生消費品恐將不太適用。

不滿足點:給我優質平價商品,山寨版也無所謂

機會2:平價奢華與二手名牌貨絕對有市場


日本創意大師大前研一的「M型社會理論」點出了平價商品,加上大陸的「山寨」現象席捲全球,「山寨有理」、名牌不再是必備,成為開發中及新興國家追求的商品檔次。

 

因此,若消費者希望取得名牌的設計及質感,在不涉及抄襲或仿冒的情況下,可向廠家集中購買指定設計商品,並以大量向廠商議價,就能爭取到「平價奢華」的商品。

此外,「二手名牌貨」是另一個選擇,對買不起名牌,又想享受一點點虛榮的人而言,絕對有市場。


不滿足點:買X年保固商品,為什麼不能X年將屆全額退費

機會3:消費者成為尊榮會員,有條件負責使用商品


有鑑於「綠色消費」形成全球購物消費的風潮,如果有一項商品,消費者買了2年保固,在2年內使用沒有問題,在保固期內退還,將可享受全額退費的優惠,相當於消費者買了使用權,並沒有擁有權,對於消費者及提倡環保消費而言,不啻是一項福音。

但「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商家不可能讓消費者免費使用商品,相關的解決方案包括要求會員繳交高額會費,成為「尊榮會員」,廠家也可以尋求保險公司轉嫁風險,或者將這筆錢當作廣告行銷費用,規定客戶每年要找一百個客戶,才能享受全額退費的優惠。


不滿足點:交貨時間、地點我要決定

機會4:就像搭計程車,乘客也可以提出路線建議一般


網購業者可向消費者揭露物流配送的若干可能方式,消費者則據此回報若干自己比較偏好的取貨時間、地點選擇,建議可用哪些途徑送貨。

 

雙方可約定在交貨的幾小時或幾十分鐘前,同時以行動裝置連線共用的GPS平台等,彼此了解相對位置,可隨時調整交付時間和地點。

 

不過,採取這個方式的同時,也要考慮資訊與行跡曝光的問題。


機會5:提供不同物流商的彈性及送貨方式


在購買網路商品時,最困難之處在於何時會收到貨自己無法控制,物流完全掌握在物流業者手中,連網路商家都很難給消費者確切的送貨時間。

 

如剛上市的iPad2,可能你不想花太多時間到現場排隊購買,透過網路訂貨,交貨期已在半個月之後。你當初下單購買的興奮感隨著交貨期的長短呈現反比。


如果商家可以提供消費者不同物流商的彈性時間、地點,讓消費者隨時、隨地都可以彈性取貨,將可大大提高消費者的購物慾,並大大減低客訴機率。


機會6:結合智慧交通系統掌握送貨情況


消費者在網路商店「貨比三家」,高高興興在網路上購買了最新的3C商品,卻因為貨遲遲拿不到,不時打電話給客服人員問到貨情況,可是客服人員不了解情況而大大折損商家的形象,也為消費者留下網購的負面印象。

物流,是網路平台或商家亟欲解決的問題,也是客戶滿意度高不高的重要衡量標準。

 

加裝結合智慧交通系統的物流系統,何時上貨、車行到哪裡、還有多久會到、貨物現在的狀況等等資訊,都可以一目瞭然,不僅讓消費者充分了解貨品到手上的時間,也有利於廠商掌握物流、客服及訂單的能力大大提升。

不滿足點:圖便宜,卻拿到不良品

機會7:設立售價較便宜的NG專賣店


消費者往往因為貪便宜而拿到次級品,被旁人笑「便宜沒好貨」,或是「偷雞不著蝕把米」,但事實上,有些商品只有外表不起眼,品質一樣好,如有些著名的糕餅店,可能蛋糕烤得稍微焦些,但完全沒有破壞其綿密細緻的口感,品相外表欠佳,美味仍是百分百。

像這種情況,有不少消費者是可以接受以較低的價格來購買NG(Not Good)的商品。如果網路上有售價較便宜的「NG專賣店」,自然會有一群「精打細算」的家庭主婦的死忠客戶購買。

機會8:快速通告即期品訊息(短效品)


在第三世界國家,常常有大廠,其食品或用品快到期了,工廠就透過手機簡訊通知消費者,在何時何地有低價出清即期品的活動,往往吸引大批民眾購買。

 

所謂的即期品或短效品就是快過使用期限的商品,在台灣,許多賣場的「花車」上也有特價的即期品,包括水果、飲料等,只要還在使用期限內,安全應該無虞。

除了即期品外,因應「一個人的經濟」,售價便宜的小包裝(一人用)的日用產品,應該也很有市場。目前量販店的售價便宜,但包裝過大;

 

便利商店的小包裝售價過高。能同時解決小包裝、售價低的商品會有商機。

不滿足點:我不要和別人一樣

機會9:服務和產品一樣要量身訂做


人的個體是獨立的,腦袋想的事情也不一樣,想要賺消費者的錢,店家就要夠智慧去揣測消費者內心深層的真正需求,即使是最火紅的商品iPad2,它也未必完全迎合各年齡層消費者的需求。


不光是產品要客製,就連服務的品質也要客製,不是所有人都是學富五車,阿公阿嬤的需求,從語言到商品服務內容,就跟少年十五二十時差很多,客服切勿本位考量,務必以客為尊,不是拿著標準問答話術即可解決所有消費者需求。

不滿足點:送貨流程不夠透明

機會10:隨時通知送貨進度


我訂的貨現在到底辦得怎麼樣?

 

已經處理到哪個流程?

 

消費者發出網購訂單後,最關心的就是這些問題。網購與物流業者應考慮消費者的這一層需求,建置連網或資訊分享系統,將物流處理的即時資訊播送告知消費者,如定時簡訊或e-mail等方式,可讓顧客安心。

 

用心的業者,甚至可將服務過程經雲端系統自動設計成可愛的歷史小圖表,成為商品履歷的一部分,進行故事行銷,又成為一項吸引消費者的加值服務。

不滿足點:愛流行又怕買到假貨

機會11:提供產品或服務履歷認證,商家應提供消費者商品辨識是否為真品


目前只有少數生鮮食品(如高級魚種)或是花卉等商品已開始利用RFID科技提供產品的生產履歷,讓消費者有機會了解產品的詳細生產過程及中間經手的廠商及日期時間等訊息。

未來應讓所有商品都能提供詳細的原料供應商、產地資料、生產過程及所有經手、運輸的廠商及時間訊息,在懷疑流行商品可能有問題時,讓消費者或是消保單位能夠馬上查證生產履歷,迅速比對出是否為仿冒的假貨。


機會12:讓消費者直接參與生產過程


俗話說:「眼見為憑」。

 

為了讓追求流行的消費者能夠百分之百確認自己拿到的是正港原廠貨,供應商可以開放工廠,讓消費者從頭到尾了解製造過程。

 

消費者就像是上《料理東西軍》節目現場一樣,可以親眼看到自己選購的商品詳細製造過程,並且新鮮火辣的送到消費者手上。

如此一來,不但可以讓消費者確定自己拿到的是百分之百的真貨,同時也能讓消費者增加「感同身受」的參與感,形成另一波的客戶親身體驗宣傳,可謂一舉兩得。

不滿足點:不喜歡隱藏的費用和成本

機會13:上網公布這家網購或物流的惡形惡狀,商譽馬上受損


從事網購消費時,就怕遇到有額外的隱藏成本要支付,如另外要付的的手續費、低溫處理費、塞車運費、過橋費等,業者事先沒有說清楚,事後卻像地雷般連續猛爆出來,教人生氣!

 

這時消費者若不是馬上客訴,就是立刻上網公布這家網購或物流的惡形惡狀,商譽馬上受損。

 

所以,若有任何額外成本,都該在交易前向消費者先聲明,以免造成預期落差,業者再辛苦也難獲諒解。若是顧客提出客訴,最好是乖乖認錯,並提供未來的點數折價等優惠,以維護得來不易的商譽吧。

不滿足點:我的貨品需要隱私

機會14:購物流程中提供商品名稱加密


網購商品千百種,食衣住行育樂樣樣有。

但有些商品的消費過程,大家還是習慣低調為之,如一些個人衛生用品、私密的保養品等等。

 

想像一下,物流送貨時,外包裝大剌剌寫著保險套、衛生棉、胸墊等貨品名送到你家或你的辦公室時,即使使用者不是你本人,也會感覺毛毛的。

 

何況現在網購還有「朋友推薦機制」,你消費的這些商品紀錄,可能就成為業者向你的社群夥伴所推薦的廣告內容,想來都尷尬得很。

 

所以,在購物流程中提供商品名稱加密,雖然只是很小的需求,卻很有必要哦。

不滿足點:商品版本更新太快

機會15:保留不同版本的特色,突破升級局限


現在的流行商品或是App,每推出一代就必須購買最新版本才算跟得上流行。但對消費者而言,想要保留自己喜愛的流行元件是件相當重要的事。

未來供應商在推出新版流行商品或是App的時候,必須設計到可以讓消費者自行決定保留或是混搭哪些之前版本的特色,像是在某款鞋上可以一口氣秀出前5代的不同logo設計,或是可以保留消費者喜愛前一版App的某項功能並將其融入新版本當中。

機會16:服務項目是流行設計資訊揭露機制


透過群體創新來帶動風潮,避免少數人提出與市場資訊有落差的商品或服務,以至於一直update。誰說流行只能某些特定人來帶動,有時群體創作也可帶動風潮,在Youtube上我們看到跨國合唱團的影片,透過世界各地的網友發聲歌唱,組合成動人的樂章並吸引全球目光。

人們渴望從創新的源頭就參與,掌握創新的伊始;摒棄流行主導權被商人剝奪,甚至主宰資訊、服務更新速度。

 

因此,應該有種服務項目是流行設計資訊揭露機制,只要是一般人想知道就可以擷取相關資訊,也可呼朋引伴,進入設計的平台共同創作,這種流行才是我們要的,才不是商人餵我們一堆看似貼心卻多餘的服務!

不滿足點:要能找到最便宜的商品

機會17:主動顯示同業售價比較
消費者買東西最怕什麼?除了怕買到黑心貨之外,最怕的是「買貴了」,最高興的是買到「好又便宜」的商品。如果在購物的同時,商家能夠提供主動顯示同業售價比較的「查價機」,為消費者提供貼心的查價服務,即使消費者查到了同一條街的商店,同一商品售價多了幾塊錢,也不會因為貪小便宜移駕到其他同業購買,反而會因商家的貼心服務,形成口碑效應,對於提升店家形象及提高客戶滿意度都有正面助益。

機會18:買賣雙方議價平台,發揮連網效果,快速集客跟廠商議價


網路的發達,造成商品交易透明化,但在諸多的團購網中,消費者往往是被動被行銷的,團購平台提供了什麼商品,消費者只能照單全收。

 

不是說「消費者最大」嗎?是否有一個買賣雙方議價平台,消費者可以透過Facebook等社交平台,針對想購買的產品進行團購議價,而賣方也不只一家,凡可以提供量大、低價的特定商品,都可以提供包括售價、數量、尺寸等產品明細供消費者參考。

買賣雙方議價平台除了售前的比價、廠商詢價外,售後的物流、金流、客訴、退貨等服務,都必須有第三公正單位協助,以保障買賣雙方權益。

不滿足點:我要方便的退換貨

機會19:以金錢或點數補償,取代退貨


對於商品品質預期有落差,或是交貨延遲等因素,常引起消費者有退換貨品的需求。

 

但對網購廠商來說,退換貨的成本往往比正常銷貨或一般貨品損失還更嚴重;

 

若能為提供顧客好的退換貨流程並順利執行,固然是一種好的服務,但也意味著巨大的成本與抱怨,何況網路購物重流行,一旦退換,商品重新到手時已經褪流行了。

 

所以網購業者可以考慮,直接表明概不退換,如有相關需求,會提供金錢或點數補償,來減低成本支出,同時以成本較低的方式來補償並抓住客戶。

機會20:正妹客服提升滿意度


如前述,退換貨與售後服務往往形成銷售業者的重大成本,要避免退換貨的需求,除了保持好的商品品質外,「勸顧客打消退換貨念頭」或許值得一試。

 

如安排聲音美好、對話流利有禮的女性客服人員,在客服線上應對。

 

一般人打電話遇到這樣的客服人員,本來一肚子火,通常會客氣三分;

 

這些「正妹」若再接受一些有產品針對性的話術訓練,應能「擋掉」一定比例的退換貨需求,甚至還能額外增加新的銷售呢!

不滿足點:擔心撞衫/重複

機會21:結合LBS公布購買者的區域


才剛買的流行品,方圓十公尺內竟發現滿街都是撞包、撞衫、撞鞋的同學?

 

這種感覺很不舒服。要追求群眾流行心理,又要推崇個人特色,這種矛盾你懂嗎?

 

《創新發現誌(ideas)》SIG小組,破解了這個矛盾,結合最新的科技應用服務LBS(Location Based Service) 適地性簡訊廣播服務,讓消費者出門前先蒐羅活動範圍內同一件流行品項的曝光密度,例如米可戴了時下最夯、最炫、排隊搶購的國際品牌水鑽龐克手鍊,擔心這種一眼就看出身分品味的炫耀品會被撞?

 

免驚!出門前,她蒐羅了活動周邊是否有人攜帶同樣商品,就可避免撞鍊的窘境囉!

機會22:提供類似Facebook 打卡功能,周邊防撞參考資訊服務


別說怕撞太瘋狂!

 

怕撞發揮到極致,就應該設計處處防撞、時時關注潮流動向的機制,網路業者林立緯表示,最好能夠結合類似Facebook打卡功能,即時公布區域性同一款式商品的數量,除了避免個人穿戴重複尷尬,更可提供走在流行尖端的消費者、設計者、研究者品味資訊與分析,搞不好可以更進化服務的面向,提供消費者防撞機制外,系統還主動貼心地提出從指甲油顏色、髮型到絲襪款式,給予適當的、防撞的、夠流行的整體搭配建議,這無非是一種消費需求延伸出的商業契機啊!至於隱私問題,則需另闢論壇商榷了!

機會23:提供商品流行履歷


除了生產履歷之外,流行商品強調的就是獨特風格和設計師等特殊要素。

 

因此流行商品除了提供生產履歷讓消費者對品質釋疑之外,還必須提供流行履歷,讓時尚消費者了解自己所買的流行商品的設計師、設計年份、近似款式及銷售數量等詳細資訊,確定自己買的商品來自流行大師作品,同時夠流行夠炫酷。

有了流行履歷,不但能夠追蹤單一商品的流行歷史,消費者和廠商都能透過廠商網站了解多項流行商品的流行史,進而混搭出自有的獨特流行裝扮(像是上半身採40、50年代流行,下半身採2010年流行)。

不滿足點:加人、物的擴充性不足

機會24:一種商品擴大使用族群


許多流行商品只適用於個人,為何我家的貓不能跟我一樣穿同一品牌的運動服?

 

為何就不能設計一款外型一樣、功能類似但我爺爺也能用的智慧型手機?

 

或者提供產品服務的業者,可以思考以一種設計元素延伸出的各種生活周邊商品。

 

讓追求流行的消費者除了個人使用之外,也可讓家人、情人、寵物一同感染流行的氛圍。

 

流行性的商品或服務,或者可以思考突破年紀、性別或族群的局限,應儘量擴大所有可能使用商品或服務的面向。


機會25:設計可拼裝、可模組化的商品或服務


如果商家根本摸不透使用者到底想要什麼樣的流行商品或多功服務,或者可以思考提供模組化的商品或服務,讓消費者自己組裝,自己選擇流行的風格與功能。

 

目前多數流行商品都被規格局限住了!

 

舉例,小雲買了最新一代BB霜,可是卻少了高防曬係數,或是保濕力不夠;

 

阿明買了最新的平板電腦,可是此款電腦卻沒搭配手寫筆,或是不相容上班需要的作業軟體,諸如此類有一好沒兩好的商品缺點,最好都能隨著不同人的需求,給予解決方案,消費者最終不希望成為花了錢,卻給自己找麻煩的冤大頭!

不滿足點:我要即時更動訂單

機會26:訂單管理系統,隨需求應變,提供較佳的物流服務


訂單成立後,消費者常會發生不同的增額需求,而需要更改(或取消)訂單,如找到了更便宜的商品而退訂、不想等待集貨而退訂或部分退訂、想更改交貨地點時間或付款方式、想在同一張訂單裡增加其他商品等。訂單的更動意味著管理成本的增加,但也代表顧客的信任與累積商譽的機會;

 

網購業者若能設法增加訂單更動的彈性,就能累積更高的品牌價值,如能導入三網整合(供應鏈資源網、配送資源網和網際網路)的訂單管理系統,隨需求應變,可以提供較佳的物流服務。

機會27:馬上就能得知更改訂單進度


目前多數網路購物服務中,訂單成立後,消費者只能被動等待通知商品的到貨訊息,僅有少數業者提供上網查詢進度的服務。

 

如果能將訂單管理系統資訊適度公開,每筆訂單處理進度以及可更動的範圍規定,定時以簡訊或電郵等方式通知消費者,交付過程能按期待的劇本走,能讓顧客安心,甚至欣賞這個流程;萬一有更改訂單的需求,顧客也比較願意配合規定辦理,不致讓管理成本暴增。

不滿足點:不夠流行就可即時回應

機會28:啥,原來流行只是口號!Dislike鍵+吐槽機制


雖打著最流行的商品名號,怎麼卻魚目混珠摻雜俗不可耐的過時T恤,想逃脫追求流行者的法眼?辦不到!除了即時給商品正面評鑑外,網購達人們更希望讓馬虎提供商品/服務的廠商當場被抓包,如果能即時反映商品設計不良、服務不佳或商品資訊與實體不符的資訊,相信消費者的權益會更被重視。

 

滿足這種挑剔的需求不僅督促商家改良商品外,其他廠商看到同業被吐槽,還可以立即推播更優的商品,這無非是讓商品品質更好的一種驅動力。

機會29:保證最新,否則可退


供應商為了保證商品的品質沒問題,願意免費退換貨物已經不是新鮮事;注重流行感的消費者不會為了這種基本服務而感動。對追求時尚流行的消費者而言,供應商必須要保證他們的商品就是最新最潮,否則就得退貨退費。

供應商可以設定在流行商品最新版本發售之後一段時日,如果消費者不慎買到較舊的版本(衣服、鞋子、App…),就可以向供應商或通路反映,換到最新版本的貨品。如果新版缺貨,供應商就會原價退還消費者,同時在最新版本可提供時馬上再送到消費者手上,滿足時尚消費者的一路追新需求。

機會30:第三單位即時踢爆不流行商品
無論流行與否、新舊與否,消費者與商家經常是各說各話。

 

怎麼沒有第三單位協助公布最新流行指標?或者媒體應該發揮監督的力量,固定以跑馬燈、整點新聞或是網頁Pop-Up、Banner的方式踢爆商家欺騙消費者販售過時商品或提供舊的東西。爆料商品不是最新的之外,還應該有補償機制,消費者或某些團體可組成商品/服務鑑定與稽查小組,只要發現不是最新最流行的商品,向第三單位檢舉還可獲得獎金或免費提供服務等補償。





與大師大約 









先想服務 再考慮軟硬體 降低門檻 才能贏得市場


文/秦振家 圖/李玉清

近年來消費者所追求的,不再僅限於產品的功能強大或是美觀與否,而是全方位為消費者提供售前、銷售、使用及售後完整服務體驗,因此服務設計(service design)概念日漸重要。

對精通資通訊硬體設計的台灣產業來說,產品設計(product design)已如同家常便飯一般熟悉,但對於服務設計的概念則是剛開始接觸。

 

但事實上,服務設計的概念並不難理解,台灣有許多老企業家很早就具有類似的概念,在幾十年前就開始落實這些服務了。

 

例如一手建立台塑王國的台塑創辦人王永慶年輕時挨家挨戶為人送米,都會順便記錄每次送米的時間,接著依該家庭人口估算出米可能吃完的時間,在接近的時候主動送米過去,形成「不間斷的食用米」服務。

本刊此次特別訪問在服務設計及互動設計方面具有多年經驗的Dubberly Design Office首席設計師Hugh Dubberly,以他之前任職於蘋果公司(Apple)及網景公司(Netscape)的多年互動與服務設計經驗,檢視台灣產業由製造業轉型至服務業上的潛力,並為台灣服務業融入服務設計亦提供了建言。

服務設計隨手得 回應迅速最重要

針對台灣企業如何挖掘新的服務商機,Dubberly說,其實不一定要挖空心思,才能找到新的服務市場機會;

 

未來各行各業都將轉型成為服務業,因此放眼望去,四處都是提供新式服務的商機所在。

 

以他自己創辦的公司需求來說,他就很希望能獲得「不間斷的列印服務」,而不再是傳統將印表機採購和後續維修服務,即碳粉採購綁在一起銷售的模式。

 

也就是說,購買此類服務的企業,可以完全不用理會印表機的機型、列印速度、是否卡紙、故障、缺紙,或是缺了哪一色碳粉等枝微細節的事;

 

提供服務的公司會利用自動通報功能的印表機,再搭配隨時提供服務的人員,為企業全自動處理掉這些瑣事,讓企業可以專心於執行自己的專業事務上。

台灣服務業有許多採用傳統方式經營,規模並不大的中小型服務企業,如小吃店及服飾店等。

 

像這樣的中小型服務業應如何融入服務設計的概念呢?

 

Dubberly表示,企業規模小,反而可以用更快的速度來嘗試改變服務內容,並在取得客戶的回應後迅速回應,提升服務品質。

如果是小吃店,則應先找出自身所面臨最重要的問題加以改善,但不一定要進行重大的流程改變,而是從小地方一點點改起,以最短的時間求取最大的成效。

 

例如客戶等候時間過長時,就要考慮有哪幾種方式可以縮短等候時間及等候人數,比如說如何減少上菜時間(增加廚師或服務生)、增加桌子等。

 

而是否成功的指標也很容易訂定,如實際上菜時間及計算等候人數等,都能夠證明該方法是否奏效。不管採取哪一種改善方案,重要的關鍵在於「快速」;

 

一旦發現改變某項服務方式並不能解決問題,就要迅速調整處理方式,形成良性循環,直到測試出在數值和滿意度上讓客戶滿意的解決方法為止。

軟硬兼施算什麼 服務優先才夠看

而面對蘋果iPhone、iPad在智慧型手機及平板電腦市場的強勢策略,擅長各式資通訊硬體代工製造的台灣廠商的競爭優勢和機會在哪裡?

 

Dubberly表示,蘋果和其他廠商不一樣的地方就是他們具有特別的思維模式(the way of thinking),蘋果完全以「服務」目的為出發點,再據此一口氣完整設計出相對應的軟硬體,並非先設計硬體、再分別設計軟體和服務。

 

目前全球其他廠商,包括三星、宏碁、華碩等都在自問,為何無法推出類似的服務?

 

其重點在於他們仍將自己當做產品公司(product company),仍陷於先設計「硬體/產品」,再加上「軟體/服務」的迷思,以致無法達到消費者真正想要「以服務為優先」的要求。

Dubberly強調,目前產品設計和服務設計雖是兩種不同思維,但類似蘋果App Store和iPhone此類以服務為出發點,融合產品與服務的結合將是主要趨勢。

 

未來不會再有產品設計和服務設計的差異,而是預先設想服務目的與流程,再設計資通訊科技的配合方式,進行硬、軟體等實際操作上的設計。

 

例如飛機製造商想要的不是「引擎」這個東西,而是「可以推動機體前進的力量」,所以供應商是要著重於能夠提供這股推力,未必要製造出一個大而笨重的引擎。

面對近來幾年智慧型手機和平板電腦在市場上迅速崛起,Dubberly表示,在這一波極度講究服務優先的時代,面對像蘋果這樣已將產品與服務合而為一的大廠,想要有所突破的台灣廠商反而有更多機會。

蘋果雖然架構出一個完整上中下游,整合了硬體、軟體與服務,但仍然是一個不夠開放的封閉式服務體系。

 

台灣或是其他的硬體製造廠商,如果能夠完全轉向,改以服務優先做為面對消費者的首要目標,同時降低提供服務的進入門檻,就有機會贏取市場。

挑戰蘋果須熱情 不能只想推產品

對於在這場智慧手機和平板電腦大戰中的勝出要點,Dubberly強調,台灣產業供應商必須從整體系統角度(whole system view)先想:「我們想為客戶提供什麼樣的完美服務」,而不是「我們能為客戶提供什麼樣的產品」。

 

接著依據這個服務目的,同時設計出對應的硬體,以及利用Android等開放式作業系統,打造出自有作業系統,確保它們能夠完美整合,提供消費者完整的服務體驗。但就算是做到這一步,也只是接近蘋果目前提供的服務,還不足以致勝。

消費者真正想要的,其實是由供應商所提供的多樣化服務。

 

但是目前想要提供相關的服務,就必須依賴懂得C++等困難的程式設計師,或是Flash程式設計師,造成目前業界的搶人大戰,也形成了智慧手機和平板電腦提供服務的關鍵性瓶頸。

開放式創意平台 10歲娃也無障礙

如果台灣供應商能夠降低相關服務提供的門檻,在此服務平台上馬上就能湧入大量的創意,讓消費者有了更多開放式的選擇,也就更容易黏著在這個服務平台上。如供應商提供非常易於上手的服務設計平台和工具組合,把複雜的科技包裝到讓10歲的小朋友也能夠依據自己的想法,設計出獨特的服務。


Dubberly說,早期蘋果曾推出的Hypercard軟體,就是近似這種概念的工具。而現在如果想要打造這種工具,就必須設計出非常簡單易用的介面,讓10歲小朋友可以很簡單地把目前主流的資通訊規格納入服務而不自覺,如HTML 5、CSS 3、Javascript和SVG(Scalable Vector Graphics)等技術。

 

有了這些工具,就能讓更多具有創意的設計者投入服務市場,產出大量不同種類的服務,讓消費者各取所需。

在產業積極投入的同時,Dubberly也鼓勵台灣政府在政策面應專注於提供產業所需的人力及資金來源,協助產業成功升級。

 

其中首要的重點就是,建立產業所需的良好人力資源基礎,要達到此一目的,就必須透過支援相關組織與教育單位,以培育出更多的服務設計專才。

 

其次在資金方面,政府也需與產業合作,建立投資環境,並鼓勵產業養成類似美國矽谷的投資文化與機制。這樣的開放環境能讓之前成功的企業家更容易接觸到具有創意的新興創業者,放心投入資金及相關輔導,在更透明的運作下降低投資風險,進一步推動台灣服務產業的發展。





名校風雲 









蘋果的創意祕密基地


文/林立綺 圖/Douglas G M MacLennan , Northumbria University School of Design

連網時代每年都有數位產品推陳出新,毫無疑問的,Apple的iPod、iPhone和iPad絕對是排名前三名的明星產品。

 

而如同眾所周知的,蘋果所推出的消費性電子產品,不只因其友善的人機介面獲得3C迷的青睞,其擁有的獨特工業設計外觀,更是讓許多非3C迷愛上蘋果,開始擁抱科技。

傑出校友 享譽國際

整合獨特的工業設計以及iTune和App Stroe的軟體,蘋果如同握有無敵的倚天劍和屠龍刀,這個軟實力和硬實力的完美整合,讓蘋果產品得以橫掃後PC時代的數位產品市場。

 

儘管多數人都知道蘋果能夠打造不朽工藝產品的秘密,就是由蘋果副總裁Jonathann Ive所領軍的設計團隊。

 

但是,更多科技大廠以及蘋果迷想知道的是,Jonathann Ive的創意到底由何而來?

 

要回答這個問題並不容易,因為,要創造出一個能擄獲人心的設計作品,絕對沒有可遵循的「程式」。

 

但是有一點是肯定的,自英國Northumbria University工業設計學系畢業的Jonathann Ive,傳承了Northumbria University 設計學院(School of Design)以及英國文化中「勇於挑戰」和「追求不同」的文化培育及設計教育,這,絕對是養成Jonathann Ive設計美學的重要關鍵。

位於英格蘭北方的NEWCASTLE,同時也在全英的設計學系中排名前三名的Northumbria University School of Design(英國國立諾桑比亞大學設計學院),不論是在傳統的工業設計,或是時尚的流行產業中,都培育出相當多知名的設計大腕。

除了當紅的Jonathann Ive之外,還有總部位於美國的知名國際設計顧問公司IDEO總裁Tim Brown,生產出許多經典動畫的PIXAR ANIMATION STUDIO(皮克斯動畫公司)的動畫師及創意總監Warren Trezevant,NIKE Football 的全球設計總監Thomas Walker,跨國大型食品業者MARS的設計總監Sue Wilson等。

 

此外,包括知名汽車大廠JAGUAR/LAND ROVER等設計團隊,手機大廠NOKIA DESIGN、英國的高價嬰兒用品業者MACLAREN廠商,都看得到來自Northumbria University設計學院畢業生擔任高階設計部門主管的身影。

從設計顧問產業、電子業、汽車業,以至於動畫到流行服飾業,引領這些我們日常生活會接觸到的各種產品,該有怎樣的操作介面,使用質感、外觀以及設計美感的標竿,似乎都一脈傳承自Northumbria University設計學院的養成教育。

 

讓外界非常好奇的是,怎樣的設計訓練及美學教育,讓這所學院得以培訓出一批又一批優秀的設計專才,同時這些設計家可以領導不論是硬體的工業設計領域,以至於軟體的文化創意產業,帶給消費者更進一步的美之饗宴?

「設計的目的,就是提升產業的水平」,英國國立諾桑比亞大學設計學院國際部主任(Design School Director International-Development)Douglas G M MacLennan一語道破該校傳遞設計的目的及本質。

 

因為,外界一般認為「設計」只是針對產品的外觀進行包裝設計,讓產品「看起來」更美觀,但是,真正的「設計」,所包含的意義更為深層,必須從產品的使用及結構來調整設計,提升使用經驗,進一步提升產業的整體水平。

 

Douglas G M MacLennan進一步說明,英國從十八世紀維多利亞時代進入工業革命開始,工業及製造業主導了英國的產業長達二世紀之久,也因此,製造業為了追求產業的提升,便透過「設計」為手段,為工業產品提供再進化。

工業設計 技術演進的動力

最經典的例子,就是在1733年,英國人加伊發明飛梭織布法開始提升紡織業的效率,以及在1769年,機械師詹姆斯瓦特製成了第一部蒸汽機開始提供蒸汽動力,並開啟了工業革命。

 

然而,為提升產業水平,瓦特又經由設計製造聯動式蒸汽機,正式建立了應用蒸汽機的紡紗廠,同時工程師卡特萊特更發明水力織布機,大幅提升織布效率。

 

外界普遍認為英國在開始工業革命之後,對於各種工業產品的發明及演進,是技術進化的必然結果。

 

事實上,技術演進的主要動力,卻是源自於目的在提升製造產業水平的「工業設計」。

 

Douglas G M MacLennan解釋,英國從工業革命之後,就以工業立國,因此,「工業設計」,其實是英國在設計產業最早發展的區塊。而後英國的製造業因人力成本提高產業外移,設計產業的重點發展,才轉移到以時尚及流行為主的設計領域。

英國除了擁有在設計產業的悠久歷史,其擁有的獨特政治現實及從而培育出的獨特人文地貌和思辨精神,更是為在講究「創新」及「可操作性」的設計領域,提供了培育國際頂尖人才的沃土。

 

Douglas G M MacLennan分析,目前的「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也就是外界習慣稱的英國,實際上是由英格蘭(England)、蘇格蘭(Scotland)、威爾斯(Wales)以及北愛爾蘭(N.Ireland)四個獨立的區域所組成,英格蘭、蘇格蘭和威爾斯都有各自的政府及議會,北愛爾蘭更希望脫離英國獨立。

 

簡單來說,就是「誰也不服誰」。

 

Douglas G M MacLennan說,在這樣的政治發展影響下,「服從」是英國文化中的最後一個選項,如果你提出一個論點,多數的英國人會先質疑,同時會試圖提出更完善的論點來加以反駁。

 

而這種「挑戰」的態度,就是培育設計產業中所必備與眾不同「原創精神」的最重因要素。

當然,除了英國具備的獨特文化因子讓學生習慣思辯挑戰發展原創之外,Northumbria University設計學院更強調學生在觀察力的訓練,以及實作的重要性,Douglas G M MacLennan解釋,要設計出一個能夠提升產業水平的作品,絕對沒有可以遵循的formula(公式),最重要的,學院教導學生必須「Keep breaking boundries」(持續打破框架),並且「如何觀察世界」(how to look the world)和「解釋世界」(interpret the world),同時更要以消費者的觀點,檢視所設計的產品是否能符合消費者的需求。

 

Douglas G M MacLennan說,因為學院很清楚,一位頂尖的國際級設計師,必須具備能夠將文化融入商品中,同時讓全世界每一個人對這項設計商品都心甘情願買單的能力。

而Northumbria University設計學院對於設計概念也非光說不練,Douglas G M MacLennan表示,學校和包括Apple、Philips、Dunhill、Burberry等許多知名國際大品牌都進行專案合作,讓學生在畢業之前,就可以透過專案的練習,落實其設計能力。

設計覺醒 提升產業競爭力

展望設計產業的未來,Douglas G M MacLennan說,未來的世界,將是一個「設計覺醒」(Design Aware)的世界。在經濟繁榮時,人們會希望使用具有設計感的產品,而在經濟低迷,企業更希望透過設計力來提升產業競爭力。


 

而當老年人口越來越多時,這些具有經濟能力,但是卻「不服老」的60years-Child(老小孩)族群占據全世界大量人口時,將會形成可觀的消費能力,而也將成為主導設計產業的發展重要力量之一。

獨特的思辨能力、觀察能力以及質疑態度,激盪出獨特的英國設計產業。

 

對於台灣產業的發展,Douglas G M MacLennan說,如同歐洲的德國,台灣具有能夠生產出精準產品規格的製造業,這是台灣的強項。

 

近幾年台灣製造業外移,即將跨入英國曾經走過的產業升級道路,台灣也希望能夠發展整合製造業優勢,跨入以工業設計為主的設計產業。

 

未來,「台灣設計」的產品,要如同「台灣製造」的產品讓全球買單,仍屬未知。

 

不過,可以確定的,要發展沒有「公式」可遵循的設計產業,對於習慣複製而非創新的台灣產業,絕對是全新的考驗。





創新100 









學學文創志業董事長徐莉玲:文創才是台灣的顏色


文/胡秀珠、葛婷婷 照片提供/學學文創志業


近年來,文化創意產業喊得震天價響,但究竟其內涵及目的為何?

台灣如何發展具特色的文創產業?種種疑問,經過多年全心投入文創產業的學學文創志業董事長徐莉玲認為,「文化創意產業是協助台灣『品牌打造』和『品味培養』工程的產業」,在台灣亟需從製造代工轉型為自創品牌的經濟模式,徐莉玲直接以「文化創意」角度切入,一語中的地點出當前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的定位、功能和發展策略。

她強調,發展文創產業對台灣而言,無論是大到國家、城市及企業品牌打造,或小到個人品味的培養,都是極為重要的。

 

有了明確的目標,發展文創產業就不再是口號,而是能透過課程訓練、人才培養、創投資金挹注等方式,落實扎根工作,並搭建創作舞台,提升台灣國際能見度,協助讓台灣從製造大國蛻變成文化大國。

80年代末期,曾擔任過中興百貨總經理的徐莉玲,對早期台灣的「設計美學」及「品牌經營」有相當大的貢獻,在國內時尚界推動許多台灣自創品牌成立,協助過包括陳彩霞、溫慶珠、陳季敏、呂芳智等國內知名服裝設計師崛起。

「文創產業裡每一個單項產業細分的每一種行業,都需要與其他項行業進行『跨界合作,服務加值』,才能推動台灣走上國際舞台」。

 

徐莉玲深刻了解跨界合作推動文創產業的重要性,於是,民國94年,催生了學學文創志業公司,扮演文化創業產業經紀人及創投的角色,為台灣的設計師提供接軌國際的最佳平台。

引領品味風潮 開發大中華文創市場

經常往返國外的徐莉玲就表示,文化是生活的全貌,生活的水準就是文化的水準;

 

在國外,我們常常可以看到反映該國藝術品味豐富的小細節,例如法國的小孩可以向外國人介紹高更;

 

米其林廚師可以參與編撰教科書的工作等等,這些看似專業領域的知識,透過文創產業從中做了跨界加值的連結工程,不僅讓藝術美學融入生活,也大大提升國家的文化軟實力。

 

換句話說,一個國家的文創產業發展程度反映出人民的生活水準與各產業的創新能力。

談起自百貨業退隱,投入家庭13年之後,再重出職場,積極投入台灣文創產業的緣由,徐莉玲做了一個有趣的比喻,她說,當年在百貨業中,引領業者投入文創品牌產業的心情,就像是請他們上公共汽車;

 

而今引領產業、放眼大中華市場,以擴張文創產業的格局與力量,就像是邀請大家上航空母艦。

 

徐莉玲認為,「下一代的機會,就在於能上航空母艦」,對台灣而言,現在就是很好的機會,可以共同開發大中華的文創市場。

文創產業規模大可以大到國家、小可以小到個人,是個有溫度的產業,是個獨一無二的產業,它呈現出這片土地原汁原味的故事以及競爭力。

 

徐莉玲笑著說:多數人對文創產業的認知,仍停留在從事藝術及創作相關,創作家大多生存困難,需接受企業補助的刻板印象。

 

她希望藉著學學文創這個學習的場域,開啟台灣文創產業的活水源頭。

學學文創成立之初,徐莉玲親自拜訪300多位各領域的設計師,每2-3天就有新的主題課程在學學文創開課,5年來學學文創集結了600多位跨界、跨領域的師資,擁有6萬多個長期參與學習的會員,這股文創勢力正透過學習的力量讓台灣文創意識抬頭。

徐莉玲感性地說,台灣的文創產業需要集結、培育跨領域的人才,除提供台灣孩子跨領域學習的機會外,更幫助孩子不受限於環境,身在台灣也能夠同步領略國際生活品味的機會,「等於幫國內孩子開了一扇國際的窗」,甚至於許多國內學校沒開的系所,例如特效化妝師、老房子改造大師等,讓學校沒教的課程成為孩子學習的另一種可能性。

 

積極育才、挖掘各行各業的大師,並投資新秀、搭建國際交流的舞台,為的是讓台灣文創產業的種子結出豐富且多樣的美好果實!

從建築、流行、影視傳播到餐飲業,台灣隨處可見創意人才,而這些帶動風潮的人才就是文創產業最好的行銷載體,例如,周杰倫可以帶動服飾流行市場、林志玲主演的電影帶動相關討論的話題、台中市找伊東豐雄設計歌劇院,不僅與國際接軌,也引起民眾的參與及期待。

尋找台灣文創力 色彩圖庫為起點

如果問一句,什麼是台灣的文化象徵?或許一時之間,也無法精確舉出幾個代表台灣的人事物,然而一群不在這塊土地生長的外國人卻能將台灣人的生活點滴視為珍寶,從竹編藝術、珍珠奶茶、手染花布、紙雨傘等,這些原本你我生活中不起眼的事物,卻被他們指出是台灣在地文化的象徵,也是最大的商機。

 

徐莉玲表示,這種全民自我認識文化的價值、文化元素的能力應該從小被教育,讓更多人通透了解自己生長的這片土地的珍貴,如此才能讓文化傳承、發揚光大。

不同的創意組合就能夠成為新的提案,除了建立台灣文化創意人才庫外,徐莉玲運用其最擅長的色彩學做為教育全民認識文化創意的工具,即將在今年7、8月建構完成。

 

集結包括畫家、攝影師及研究學者等高達4,000多張照片所組成的「台灣靈感圖庫」,將傳達另一種解構台灣文化的創新觀點,藉由玩樂的過程中,認識自己、也認識這片土地。

「目前全亞洲的都市都在作色彩計畫,藝術創作表現是色彩計畫中最大的一塊,全世界都有色彩研究機構,唯獨台灣沒有」,在學學文創教色彩學的徐莉玲心急如焚地說,色彩計畫的重要性不容忽視,其成長爆發力更大。

在「台灣靈感圖庫」計畫中,也將透過網際網路無遠弗屆的特性,讓民眾親身參與全台美術館、博物館的展出作品,與全台攝影師、生態學者等各領域的專家對話,同時,還可以透過換色練習,培養用色的敏感度、搭建出自我風格的藝術作品。

文化創意產業不是少數菁英獨有的產業,它是你我在這片土地上一步一腳印生命的軌跡。

 

每個國家都有代表該國文化的色彩,試著問問自己:台灣的顏色是什麼?

 

答案絕不是藍或綠。

 

文創產業如此貼近你我的生活,有賴有企圖心與熱情的人投入,透過整合、包容與推廣,這股力量甚至足以翻轉整個國家的產業!





新旅者 







良心創業精神


文/李鎮樟

這次,我想討論兩個主題,彼此有些關聯性:一是創業精神,二是創業良心。

就從塑化劑風波談起。

 

其實,塑化劑存在已久,和台灣頗有淵源:300年前,台灣最有名的產品,就是占全球90%產量的樟腦油、樟腦。

 

樟腦是人類使用的第一種天然塑化劑。

 

如照相機底片所用的塑膠,大概200多年前發明,最重要的成分是賽璐珞(celluloid),它原是堅硬的,加了天然塑化劑樟腦油後才變得柔軟。

 

直到上世紀初,化工業漸興,才有人造塑化劑等替代品出現,如DEHP、DINP,共十幾種類似的化工品陸續問世。

缺少良心 創意變毒藥

台灣早期,多半把塑化劑用在製作塑膠鞋。

 

台灣原是塑膠鞋王國,當年的鞋原料是橡膠,把軍用輪胎剪下來製作,耐穿,好幾年不壞,但硬硬的;

 

後來變得比較軟,就是加了塑化劑,這些塑膠鞋工廠就在彰化縣。

 

以前我常根據一個人的姓氏和職業,推測他的出生地;

 

塑化劑風暴的主角賴俊傑,他姓賴,又跟塑膠和食品有關係,我就推測他來自彰化縣的賴家聚落,果然猜對了。

賴俊傑出身昔日塑膠鞋工業中心(彰化縣也是食品生產加工中心,百果山就是代表),若不論其造成的破壞,嚴格來講,他算是個創業家。

 

賴俊傑15歲時在日商公司作學徒,然後發現進修的需要,再去讀二專化工科;

 

之後自己開業,他發現產品有更好的用途、「更具附加價值」,就這樣一賣30幾年。

 

我相信不止他一人這麼做,上游賣給他,其實應該知道下游在賣什麼,因為產業鏈是環環相扣的。這些商人很有創意和創業精神,只是缺了良心;

 

他們只是想,反正自己不吃就好(很像當地農民的習俗,菜園分兩區,大區種要賣的,農藥可以儘量用;

 

小區是自己要吃的,絕對不可以下農藥)。

像賴俊傑,知識一點也不缺,你看他進職場工作後,還特別去進修,然後找出最經濟的、他認為毒性最小的配方,不斷替換、「升級」;

 

從這點看,他當然是個創業家。

 

這就點出來,很多創業家如果只考慮賺錢,而不顧對社會的永久性破壞,就可能禍延子孫,造成整個社會、族群的基因代代相傳下去。台灣生育率全球最低,以前一直不知為什麼,現在總算找到原因。

新產業鏈 成了共犯結構

試想,賴俊傑若能將他創業家的特質發揮在正面的地方,那可不得了,一定能大大改善人類生活。

 

他是非常聰明的企業家,知道要努力學習,知道缺什麼知識就去學,他跟日本人學、去學校學,然後自己找出影響小、成本低,通路也好的「產品」。

 

他也知道「產品」有問題,還懂得自己命名,把DEHP稱為SD,讓用戶和員工不知道那是什麼東西。

 

還好偏偏我們有一個比較雞婆的公務員楊技正。

 

一般來講,食品檢驗項目有三項,她覺得檢品的曲線很奇怪,似乎出現了不該有的雜音,所以主動追查下去,才幫全國人民找出這個世紀毒案。

 

其他國家都知道這成分不能放在食品裡,所以大家都沒想到要在食品檢查加上這項。

 

豈料,有人很「創意」地想到用比較便宜的塑化劑取代棕櫚油加進食品!就起雲劑而言,這個價值鏈成了一個共犯結構。

我相信食品界都知道,只是他們自己不吃,讓別人吃。

 

賴俊傑與其他一同掛勾的商人,絕對是創意十足,但缺了良心,形成社會極大的傷害。

高材生賣衣 拚出績優店長

再舉兩個創業正面的案例。

 

創業精神若能發揮在正面的地方,真能創造許多效益。

 

在本專欄分享過的雁行計畫,它的創始人陳友忠(York Chen)曾提過一個案例。

 

在雁行計畫中,有一個從貧苦鄉下來的北大女生,她畢業前收到十幾個工作機會,大部分是跨國公司高薪工作機會,其中有一個機會很不起眼:到UNIQLO當北京創始店的店長。

UNIQLO找人有幾個原則,它不要有經驗的,希望任職者是一張白紙。這北大高材生,出身鄉下,希望很快多賺錢回家。

 

在十多家跨國公司邀約下,她很猶豫,因為堂堂一個北大生去賣衣服,令她遲疑。

 

但陳友忠向她建議,這是一個全世界成長最快的品牌,尤其在第一線,會接觸很多不同的面向;從存貨管理、客戶管理,還有店面的管理和訂單,店長還要負責、預測進貨量,不是上層幫你決定,統統要自己決定,所有上天下海的事情統統要自己做;這樣跟著一家雖然不是現在最大的、但未來是世界最好的公司,跟它一起成長,所有東西都可以學習,這種機會不是在大公司能學到的

 

我們日前在天安門前碰到這位北大高材生,她已是該集團裡最能幹的店長。

第二個正面例子是我們不久前曾前往參觀的李開復的創新工場(Innovation Works)。

 

他們總共收到大概20萬封履歷表和計畫書,聽了2千多場簡報,從中挑選出26個,經過18個月,已孵化出(育成中心在大陸叫孵化器)9家公司,也就是這26家公司已有9家畢業了,所謂畢業就是取得資金。幾家孵化出來的小雞身價已超過數千萬美金,出去單飛了。

 

創新工場內的新創公司,未來的價值很難斷言,現在投資成效看起來不錯,但上市後還要看市場反應。

創新工場 培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專案開發ㄚ清 的頭像
    專案開發ㄚ清

    ㄚ清房地產物業專業整合服務網

    專案開發ㄚ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留言列表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