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裁學苑週報電子報:管理新語:創新靠激勵,不靠評估















CEO專欄 









管理新語:創新靠激勵,不靠評估


作者:許士軍/元智大學講座教授、台灣評鑑協會理事長

在國內許多不同場合經常會聽到兩種聲音,表面上似乎二者各不相干,也各有所本,但是進一步思考卻會發現其間的衝突和矛盾。

 

這兩種聲音就是:一者人們強調創新的重要,只有創新才能創造價值;另一者卻是強調量化的績效評估指標,亦即俗稱的KPI(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主張對於各種計畫之評估必須建立某種量化指標,認為後者具有客觀與可操作化之優點。

這兩種觀點交集之處,就是對於創新活動或計畫之評估,是不是也要應用量化評估指標呢?如果二者在本質上是相互矛盾的,應當如何取捨?基於創新對於我國社會、企業以至於政府是如此重要,上述矛盾衝突問題,必須予以面對,謀求解決之道,而不能等閒視之。

所謂創新,儘管有不同之定義,但基本上它代表人們嘗試去做過去所不曾做過或用不同的方法去做的事,無論何者,都表示所面對的事或方法並無先前經驗--尤其成功經驗--可資遵循,因此其中包含了高度不確定性。

 

然而人們往往依循「謀定而後動」之古訓,認為做什麼事都應當將所有可能性及其機率事先予以估算,藉此降低其不確定性,將風險控制於一定範圍之內,這也是許多教科書所建議控制風險的想法與作法。

 這種建議是否有效,和所嘗試創新的程度與類型有關,譬如對於連續性或戰術性創新,也許有用。

 

但對於具有原創性或破壞性創新,則不可能事先將各種主要參數一一列舉,並估計其發生機率的。

 

這時只有從「做中學」並採取「嘗試錯誤」(try-and-error)以謀求答案,至於最後能否成功,也沒有把握可言,譬如企業在開發新產品之創新案例中,幾乎有百分之八十是以失敗結束的,就是屬於這種類型。

 

否則如果有辦法在事前予以估計與掌控其風險,相信企業必然會做到,以減少開發失敗所造成在資金、時間和人力上的鉅額損失。問題在於,此類產品創新計畫之本質即在於其不可預知性。

將量化績效標準強行應用於創新活動,往往使執行者為了配合此一要求,設法將創新績效之定義退縮至過程中之某些可量化之成效,例如舉辦多少場次研討會,發表多少篇論文或獲得若干專利等活動上。

 

這些活動或且有助於最後創新效果之創造,但其間未必存在有必然之關係。事實上創新之最大不確定因素乃在於環境條件,如景氣起伏,時尚變化,消費者需要以及競爭者反應等影響,這些都不是可以事前完全量化預測的。

過份強調量化之績效評估標準,將會驅使被評估之單位將努力焦點放在可量化之工作項目之表現上,而忽略了對於不確定因素之因應。

 

這些可量化的工作項目和真正的創新成果間所在的缺口,才是真正成敗的關鍵,忽略這一段,反而導致捨本逐末。

自管理學立場,對於創新性質活動之「控制」,並非依賴傳統上之機械性之績效評估作法,也和適用於生產線上者迥然不同。

 

真正有效的控制乃在於如何選用適當之人員,提供必要的環境條件,塑造一種有利於激發其熱情與承諾之內在動機。至於最後產生之量化衡量,可以代表參與者之成就,而非做為威脅他們之手段。(總裁學苑網站: http://www.ceolearning.org )





專家專欄 







教導力:關注被教導者的成熟度


作者:何文堂/總裁學苑教導力專欄顧問作家

「如何從被教導者的狀態上評估應採取的因應方式?」

教練經常面臨的問題:何時該採取工作指導(OJT)的方式?何時該用教導的方式?我們知道在職場中的工作指導方式較偏向於一步一步的指導對方依照標準的作業程序進行操作,也就是說學員的能力尚無法勝任指派的工作,而且也沒有明顯的意願去探索和嘗試,面對這樣的成員,教練要先自問:是否有能力用教導的方式來激發成員的責任感、啟動意願?答案若是「否定」的,那應該做的是先要求成員依照你的命令和指示來作業,按部就班的依作業程序完成工作。

 

事後,教練再視狀況與被教導者對話,了解其對工作的看法,評估是否改變未來的指導方式。

一般來說,適合採取教導方式的對象,通常是指具備相當的知識、技能或經驗可以去做思維和計畫,或許不是百分百的有能力去承擔新的工作內容,但其有度高的動機、信心和意願,設法要改善自己的績效表現或者提升自己的工作技巧、挑戰更高的目標,亦就是我們常說的具成熟度的成員。

為什麼教導時需要具成熟度的成員呢?在教導的過程中教練需要引導被教導者去察覺自己的狀態,對於所面對的困境有能力去釐清和找出問題原因,所以若是不具備高的意願和信心及相當的能力是無法有效的進行教導,若勉強為之,必然是教練要花很多心力導正他思考及指示所有行動的方向,而違反了教導的本質。

要成為有效教練就必須培養評估成員成熟度的能力,於平時的互動中用心觀察和發現,時時做好教導的準備。有些教練因為忽略成熟度的因素所以常常在教導的工作上踢到鐵板,成員無法依其所承諾的內容進行改善作業,或是根本不知道該如何去做計畫與承諾,而浪費雙方心力和時間在無效的工作上。

 

教練要謹記在心的是:「對被教導者沒有充分的認知和了解,那就不要貿然進行教導。」

要有效掌握成員的成熟度,教練可以試著從下列的因素來做綜合的評判:

1.技能(含知識、技巧與經驗;Skill)


是否具備相當的知能,若是對工作的改善與執行完全沒有能力,那教練要做的應該是送他去參加培訓課程或者是指派人員直接指導他,讓他學習必要的技能來應付未來工作的需求,在這種情況下指導比教導更加有成效。

 

因此要進行教導時成員基本上是具備一定的能力,可以承擔或是挑戰工作績效。

2.意願(Motivation)

當事人有無學習和改善的意願與動機,愈是具有主動性的成員愈容易從教導中獲得成效,沒有意願的人只是試著去應付教練的要求,所以採取被動的心態,對教練來說若是仍期待這位成員可以承擔責任來改善自己的成效,有點像是椽木求魚了。

 

意願是教導的重要支撐力量,若是失去它教練寧可採用指導的方式。

3.自信心(Confidence)

成員是否有足夠的信心來面對新的工作挑戰,我們知道教導也是一個變革的過程,需要改變一些日常的工作習性和工作方法,所以成員必須對自己有足夠的信心,缺乏信心時必然會患得患失,而需要教練更多的關懷,這又形成過度參與的情形,不但佔有教練太多的資源也失去讓成員主動承擔的意義。

整合這三項觀察的內容可以讓教練在面對成員發生績效表現問題時,有效的採取合適的方式來對應。

 

低成熟度的成員仍以工作指導為宜,中高成熟度的成員則可採取教導手法並以上列的評估內容來調整教導內容的比重。

教練本身的資源也是組織的資源,如何讓它可以發揮最大的效益是主管必須思索的問題。

 

(本文刊自總裁學苑
http://www.ceolearning.org )

■ 如您對教導力專欄,有任何意見想表達,您可以在我們的互動討論區(
教導力)論壇上發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專案開發ㄚ清 的頭像
    專案開發ㄚ清

    ㄚ清房地產物業專業整合服務網

    專案開發ㄚ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