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出國前,該問自己的5道題
|
趁年輕時放手一搏,聽起來瀟灑快意,但出國真的是深思熟慮後的決定嗎?
你有想過可能的風險嗎?先問問自己以下幾個問題……
文.黃采薇 攝影.張詩芸
Q1:出國,你有多少籌碼?
藍天、豔陽、黃金海岸線,2009年1月,黃文綺在澳洲東岸度過了27歲生日。
去年春天,她和3位朋友一起辭了工作,飛越7,000多公里來到雪梨,開始8個月的打工度假生涯。回憶起這段精采時光,她說得瀟灑:「人生嘛,趁年輕,」她說:「過了30歲,就不再有籌碼恣意飛翔……。」
所謂「出國的籌碼」,除了低下頭看看自己口袋有多深、家裡能否提供適度資助外,所處行業和職務也息息相關。
雖然各城市生活水平各異,但一般說來,到美國攻讀碩士學位,1年至少得準備台幣100萬元,物價更高的英國,單年度開銷可能上看150萬。
全澳通留學港總經理許佳智表示,想赴紐、澳打工度假,至少要準備15萬元資本,是較為保險的做法。
在生涯考量上,業界可接受的變動度和年齡成反比,各行業對於「學歷」和「國際觀」也有不同解讀。
在關貿網路總經理室負責人力招募的楊世億表示,以打工度假而言,越和「人」有關係的產業,對於求職者「留白」的接受度越高。
設計行銷公司和電子製造商相較,前者一定比後者傾向歡迎「放洋流浪」回來的歸國子弟;同樣在金融產業,從事業務職,國外旅行和生活經驗,是能跟客戶拉近距離的聊天話題,但如果應徵的是較嚴謹的分析工作,在新知識層出不窮、經濟情勢一日數變等考量下,人資的態度就會趨向保守。
Q2:為什麼出國?這段時間,和你未來生活有何關聯?
楊世億表示,人資界的慣例是,只要有3個月以上空白期,面試時一定會追問原因。
若非以明確的「學位」為目標,企業徵才時,會更想探究求職者在「留白期」到底有了哪些成長,大環境不景氣,人力緊縮時,這種現象更強烈。
在金融海嘯後回國,黃文綺歷經了年輕世代求職最艱困的時期,即便幸運地在回國兩個月內順利找到滿意的工作,但求職整個過程,還是出乎她的意料。
她一再地被問起當初為何選擇辭職,離開知名流通業出國打工,「超過三分之一雇主在面試中提到這點,甚至連續問了2、3次,」她說:「出國之前,我就知道這項經歷可能成為『箭靶』,但沒想到這麼明顯!」
黃文綺的經驗中,企業對她的歷練感到好奇,卻未必買單,最大的顧慮是「定性不夠」,怕已經有「前科」的她,對工作不滿意再度瀟灑走人。
的確,放空不等於充電,為降低面試時被問得捉襟見肘的窘境,旅程中,你可以先不斷問自己幾個往後面對企業雇主時,對方可能感興趣的問題:
‧為了什麼離開台灣?要尋找的東西,如今已經得到了嗎?
‧這段旅程當中,印象最深的經驗是什麼?對你的人格特質是否有影響?帶給你什麼成長?…(精采完整內文請見《Cheers雜誌》109期,http://www.cheers.com.tw/article/109_06_01.jsp)
◎相關文章:
.世界很平我很紅,5招化身新英雄 .加分新選擇:跨地課程、瞄準歐亞 |
|
|
專案開發ㄚ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