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ager Today經理人電子報:一流企業的必修課:高效率、高產出的會議術















主題學習 









一流企業的必修課:高效率、高產出的會議術


你絕對無法避免開會,但是你可以讓會議變得更有效率。

 

學會開一場有效率、有產出的會議,是所有企業都必須正視、必須實踐的功課,因為當你正為了無數場失敗會議,浪費時間和人力的同時,形同給了對手超越你的機會。

病徵1:沒人把開會當一回事。

 

大家遲到、早退,在會議上最常做的事,就是在文件上塗鴉。


病徵2:開會開到天荒地老,實際的開會時間總是比預期多出兩倍。


病徵3:開會時,討論內容離題後就像潑出去的水,再也沒有回來過。


病徵4:開會後,決而不行的程度猶如船過水無痕,像沒開過會一樣。

病徵5:會議裡,大家都說了很多話,但說的都不是真話。


病徵6:大家總是忘了帶最重要的資料和數據進會議室,讓決策一延再延。

病徵7:會議的無聊程度一路走來,始終如一。

 

大家重複犯同樣的錯誤,沒人想做任何改變。

上述「病徵」,你是否都有過「切身之痛」?

 

根據《FastCompany》雜誌的調查,這是在一場失敗的會議裡,最常見的7個病徵;

 

而且只要出現任何一個,會議可能就已經失去它應有的效用,甚至正一步步邁向死亡。

不令人意外的是,似乎所有上班族都領教過失敗會議的威力。

 

根據最新的Google搜尋結果,輸入「Boring」和「Meeting」,你會得到超過2710萬筆、洋洋灑灑的申訴;

 

輸入「無聊會議」和「不想開會」,也分別有1210萬筆和619筆的抱怨和怒吼。

 

甚至,我們在針對本期封面故事尋找採訪對象時,「我們開會超無聊的!」

 

「但我們開會很沒效率耶!」

 

也幾乎是被徵詢對象在第一時間內最常給的反應,也難怪,《Fast Company》將他們的會議室取名為「Jail」(監獄),並標明「Just visiting」(不宜久留)。

50%的時間,浪費在無效會議上

會議這麼無聊、這麼討厭,上班族卻終究無法避免開會。

 

根據全美第二大長途電話公司MCI(現為全球第二大電信商Verizon所購併)的調查,美國人一天共召開超過1100萬個會議、一個上班族平均一個月開61.8次會,而且其中竟有超過50%的時間被浪費掉的。

 

這個數字相當於每個禮拜,企業或個人必須浪費掉一整個工作天在無效的會議上;若以會議成本公式(與會者人數x會議時間x個人時薪)計算,被浪費掉的金錢和資源龐大到難以計量。

不過,誠如英特爾(Intel)創辦人暨前總裁安迪.葛洛夫(Andy Grove)所言:「你絕對無法避免開會,但你可以讓會議更有效率。」

如果說會議是必要之惡,那麼我們能做的,就是改變會議,透過目的、議程和進行方法的調整,讓會議起死回生、變得有成效,不再是企業與上班族的心頭之患。

為了落實自己的理念,葛洛夫在英特爾致力於推動會議改革,並曾親自為所有新進員工上「效率會議課」,從內部推動改變,也讓「效率會議」成為英特爾最為人熟知的企業文化之一。

學會如何開會,啟動企業改革開端

日產汽車(Nissan Motor)在執行長卡洛斯.高恩(Carlos Ghson)的帶領下,為日產締造高達60億日圓的效益(省下的開支+增加的營收),成功拯救連續虧損7年、26年來地位不斷下滑的日產。

這段被日本媒體譽為「高恩魔法」(Ghson Magic)的反敗為勝故事,有部分原因便可歸功於高恩對於日產會議方法所推動的革新。

 

「會議,就是企業改革的開端。」

日本黛安芬前社長吉越浩一郎認為,學會開有效率、有產出的會議,是所有企業都必須正視、必須實踐的功課,因為當你正為了無數場失敗會議,浪費時間和人力的同時,形同給了對手超越你的機會。

所以,要學著開一場好會,你可以不必是一家成功的企業;

 

但是,要成為一家成功的企業,你不能不學會如何開會。

高效率會議4步驟


Step1確認開會目的


以明確的目的決定會議形式,讓與會者有備而來。


Step2慎選出席者

 

控管出席者的質與量,讓會議快又有效。


Step3確定開會形式


選對開會方法,才能對症下藥、解決問題。

 

Step4完美結束會議


確實記錄會議內容,利於追蹤檢討。


更多精采文章請見5月號《經理人月刊》,全省書店及便利超商熱賣中!





實用祕技 







【效率秘技】目標總是「差一點達成」?3個小習慣,補上臨門一腳


工作很忙卻效率低落?

 

說話缺乏條理,別人常聽不懂?

 

總是「差一點」就能完成目標?

 

如果你有這些焦慮和困擾,也許就是所謂的「殘念人」。

 

日本商業諮詢顧問山崎將志在《殘念人的思考法》中解釋,「殘念人」指那些有幹勁有能力、卻無法達成最好的工作成果,最終讓人不禁感到「可惜」的工作者。

工作成果總是「可惜,差一點」的原因,大部分源自有缺陷的思考習慣和工作態度。

 

有些人在學習上總是被動接受,以致於當面臨問題或困難時,寧可執行上層指令,也不願主動思考,養成依賴他人的習慣。

 

即使再有幹勁能力,但因為不懂得變通、學習、改善,工作績效也只能恰恰符合最低標準,無法更上層樓。

因此,若想避免讓自己成為別人口中工作沒效率、沒成果的「殘念人」,不妨試著參考以下3點建議,幫助自己培養優質的習慣與態度,朝著「成功人」的目標邁進。

1.說話有條理、有結論,讓對方有收穫:


無論對象是組織內部或客戶端,表達想法的時候,只要「讓人感到有收穫」,就能留下好印象,獲得更多機會。

 

而「讓人有收穫」的溝通關鍵就在於,不管是電話連絡或當面報告,務必都要有條理地傳達,並且歸納出結論。

 

山崎將志建議,每段談話都可先從結論開始,接著陳述理由,補上實例佐證,最後再重申結論,並且提出具體行動方針。

 

如此,便能讓人覺得「聽你說話很有價值」,進而展現出自己的工作實力。

2.理解工作的意義,分辨優先順序:


即使是資深的工作者,偶而也會迷失在一團雜亂的工作中,若缺乏方法或基準決定優先順序,就會造成效率低落。


但這些原理法則並非完全「不可動搖」。

 

山崎將志觀察,許多業務員常死板地奉行「快速回應」「顧客至上」等原則,但要是不清楚這些原則的意義而一味遵循,反而影響工作節奏。


要在工作中判斷「誰先誰後」,可模仿小朋友的「著色畫」法:先分辨要畫什麼(例如了解市場區隔、消費者特性)、怎麼畫(用什麼方式接近、推銷)、然後才上色(執行工作)。

 

從「整體」思考,到「區塊」行動,山崎將志認為「著色畫」法確實能讓工作更有效率。

3.使目標具體、可測量,隨時抱持「改革意識」:


山崎將志表示,雖然許多工作都有一定的步驟,但也不要誤解為「唯一」的流程。

 

知識和科技與時俱進,過往的最佳做法,放在今天並不見得仍是最好。

 

抱持懷疑的態度多問、多觀察、多思考,就能慢慢地形成自己的見解。


不過,除了要有改革「意識」外,更重要是改革「行為」。

 

所以,只有使目標具體、可測量、有期限,並有可能實現,才能弭平意識與行為的落差,創造出更好的結果。

 

(本文取材自《殘念人的思考法》,大田出版。整理 / 陳立唐)

更多精采文章請見5月號《經理人月刊》,全省書店及便利超商熱賣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專案開發ㄚ清 的頭像
    專案開發ㄚ清

    ㄚ清房地產物業專業整合服務網

    專案開發ㄚ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